臨汾新聞網訊 暮色初沉,天空映著粉色的晚霞。7月28日晚,我市第二十屆廣場文化消夏月活動優秀群舞展演在市區九州廣場上演,14支舞蹈隊帶著精心編排的舞蹈激情開演,用優美的舞姿表達最真實的生活態度。
《壺口號子》的舞者們以充滿力量感的肢體語言和富有節奏的律動,生動刻畫出勞動人民在黃河岸邊奮力拼搏的身影;《我心中的新疆》響起熱情奔放的旋律,舞者們身著特色服飾,以歡快的步伐深情展現了新疆人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文化特質;《花開中國》的舞者們則化身朵朵綻放的鮮花,通過優美的造型和流暢的隊形變換,傳遞出對祖國的美好祝愿,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古典舞《宅韻傘影》執傘輕移,靜靜講述著光陰的故事。表演者申莉說:“這支舞蹈以我們汾西清代民居師家大院為背景,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訴說師家大院獨有的民居文化與歷史回響。希望通過這支舞,能吸引更多人來汾西走走,親自去師家溝逛逛。”
同樣展示家鄉美景的還有隰縣文化館舞蹈隊帶來的《梨都花韻》,20位青年舞者首次登上市廣場文化消夏月活動的舞臺,他們將自己對家鄉的熱愛通過舞蹈傳達給臺下的每一位觀眾。隰縣文化館任藝舞蹈教育分館負責人任雅琴在觀眾席用一張張照片定格精彩時刻,她說:“非常幸運能夠參加本次活動,我在編創節目的過程中,融入了梨花這一特色元素,展示出隰縣人民淳樸、善良的優良品質。觀眾在欣賞梨花仙子翩翩起舞的過程中,也能欣賞到我們萬畝梨園的壯闊美景。歡迎大家走進隰縣,游小西天,品玉露香梨。”
臺上光影流轉,藝術綻放;臺側身影忙碌,志愿者與工作人員細致保障;臺下目光專注,掌聲隨律動響起。流轉的是光影,步履不停的是奉獻,目光凝聚的是熱愛。多方力量在此刻同頻共振,共同詮釋著整場晚會最堅實的支撐。
首次觀看消夏月晚會的觀眾趙琳,對舞蹈《紅色記憶》印象尤為深刻。這個由臨汾錦峰藝術團22位舞者共同呈現的節目,表演者年齡橫跨老幼,最年長者72歲,最小僅6歲。趙琳深受觸動:“太震撼了! 演員們的舞步鏗鏘有力,情感又特別真摯,一下子就把我帶回了那段崢嶸歲月。看完感覺渾身充滿了力量,特別受鼓舞,太過癮了!”
當最后一個音符消散在晚風里,舞臺燈光漸次變暗,人們帶著愜意與滿足緩緩離場。這場以舞蹈為紐帶的晚會,成為夏日里一抹最絢麗的色彩。
記者 曹 燕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