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在翼城三中的化學實驗室里,43歲的孔偉華正俯身指導學生調(diào)試滴定管。陽光透過窗欞,在她滿是試劑痕跡的白大褂上投下斑駁光影。試管中,試劑產(chǎn)生著細密的泡沫,學生們的眼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
這是孔偉華堅守高中化學講臺的第20個年頭。20年來,她以試管為筆、愛心為墨,用枯燥的化學公式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詩意,用師者的溫情引導學生成長,在平凡崗位上書寫著不凡的教育故事。
讓化學走進生活“實驗室”
2005年,從雁北師范大學畢業(yè)的孔偉華踏入翼城三中,眼前的景象給了她當頭一棒:實驗儀器陳舊,學生提起化學便皺眉頭,“枯燥的方程式、難懂的理論”成了這門學科的“標簽”。“化學本是與生活共生的科學,怎能困在課本里?”她暗下決心要打破僵局。
為了讓抽象的知識落地,孔偉華成了“生活觀察員”。實驗室里,她拿手電照向豆?jié){,當手電筒的光束穿過濃稠豆?jié){時,原本不可見的光線竟被豆?jié){中直徑1—100納米的蛋白質(zhì)、脂肪等微小顆粒向四面八方散射,一條清晰的“光路”就此顯現(xiàn)——這正是丁達爾效應的直觀呈現(xiàn)。看到這,學生們?nèi)滩蛔◇@嘆:“原來,丁達爾效應就藏在早餐里”;講“氧化還原反應”時,她讓學生切開蘋果靜置觀察,第二天帶著不同變色程度蘋果的學生們,圍著她追問“鹽水泡過的蘋果為啥不變色”;她拎著自家釀的米酒走進教室,擰開瓶蓋的瞬間,酒香漫過課桌,“這就是酯化反應的味道。”孔偉華笑著說,學生們齊刷刷湊過來用心感受。
抽象概念要靠直觀教具支撐,為此,孔偉華逐漸成了學校有名的“廢品收藏家”。礦泉水瓶剪去底部變洗氣瓶,青霉素小瓶洗凈成微型反應容器,舊電路板拆解出銅、鐵以供觀察……一次“氣體制備”演示中,她用礦泉水瓶做教具展現(xiàn)壓強變化,瓶內(nèi)液面隨著氣體的產(chǎn)生緩緩下降,讓學生們對此有了直觀認識。
經(jīng)過多年打磨,孔偉華總結出“生活-實驗-理論-應用”教學模式。這不僅讓班級化學成績在全市統(tǒng)考中穩(wěn)居前列,更讓“見物思化學”成了學生的思維習慣。
做照亮成長路的“催化劑”
“試管里的反應需要合適的溫度和催化劑,學生的成長也一樣,少不了恰到好處的關愛。”孔偉華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那年初秋,孔偉華注意到學生兵兵(化名)總縮在角落,上課低著頭、實驗課缺席,化學成績常年墊底。家訪后得知,男孩的父母在外打工,他跟著奶奶生活,此前曾因打碎試管被批評,便對化學心生恐懼。
細心的孔偉華發(fā)現(xiàn),兵兵雖寡言,但整理儀器時卻格外認真。她當即讓兵兵做實驗室管理員,并耐心叮囑:“儀器就像化學試劑,得細心待它。”每天放學后,她都留下來,陪兵兵擦試管、歸類藥品,同時為他講解“酒精燈為啥用外焰加熱”等化學小知識。
漸漸地,兵兵開始主動問問題。孔偉華又鼓勵他加入化學興趣小組,手把手教他做“葉脈書簽”實驗。當兵兵捧著親手制作的透明書簽,露出明亮的笑容時,孔偉華知道,那扇緊閉的心門終于被推開了。
這樣的故事,在孔偉華20年的教學生涯中不勝枚舉:對因家庭變故想輟學的學生,她課后輔導、周末帶逛科技館,幫他們重拾書本;對沉迷游戲的學生,她用“電解池原理”打比方:“惰性電極永遠參與不了精彩反應,人生也要主動‘參與’才有意思。”孩子們聽后自覺關掉游戲。
“結構決定性質(zhì),態(tài)度決定高度”“催化劑改變速率,努力改變命運”……孔偉華20年如一日,每天早自習前,在教室后墻寫下“化學箴言”,這些帶著學科印記的句子,如春雨般浸潤學生心田。
如今已是化學工程師的兵兵,每年教師節(jié)都會發(fā)來祝福,總不忘寫:“孔老師,您說‘化學里沒有失敗的實驗,只有未被理解的現(xiàn)象’,這句話照亮了我的征途。”
讓教育力量持續(xù)“反應”
作為化學教師兼班主任,孔偉華將學科的“嚴謹、求實、創(chuàng)新”融入班級管理。她推行“實驗錯題本”,既記化學錯誤,也寫生活“失誤反思”;開展“化學小講師”活動,讓學生輪流講解知識點,培養(yǎng)表達能力與責任心。在這樣的氛圍里,她帶的班級不僅化學成績突出,整體學業(yè)表現(xiàn)也穩(wěn)居年級前列。
“一個人的優(yōu)秀不算優(yōu)秀,整個縣域化學教育水平的提升才是真的進步。”孔偉華從不吝嗇分享經(jīng)驗。每次公開課后,她都牽頭組織研討會,和全縣高中化學教師圍繞“情境設計有效性”“核心素養(yǎng)落地路徑”等主題深聊。面對“如何為基礎薄弱學生設計實驗”等疑問,她結合案例拆解技巧,把“廢品做教具”“生活找素材”等方法毫無保留地傳授。后來,她牽頭整理的《縣級化學公開課教學反思與建議》,成了縣域教師的“實用指南”。在她的帶動下,翼城高中化學課堂漸漸變了模樣:食堂、農(nóng)田、工廠都成了“第二課堂”,學生學化學的熱情越來越高漲。
如今,孔偉華的學生遍布各行各業(yè):有的成了科研骨干,在實驗室攻克難題;有的站上講臺,成為基礎教育的中堅力量;有的在化工行業(yè)奉獻,將知識轉化為生產(chǎn)力。“他們就像我播下的‘化學種子’,成了各自領域的棟梁。”說起學生,她的眼中滿是欣慰。
20年光陰流轉,試管換了一批又一批,學生走了一屆又一屆,孔偉華先后榮獲省市多項獎項,今年獲評臨汾市“優(yōu)秀教師”榮譽稱號,但她對教育的赤誠從未改變。正如她常說的:“教育就像一場緩慢的化學反應,只要用心投入,終將看到最美的‘生成’。”
記者 郭秀婷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