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小朋友,背好書包,慢慢走,咱們不推擠哦。”9月6日早晨,臨汾市第一小學校門口,高年級志愿者笑著牽起新生的手,輕聲叮囑。從低年級的習慣養成到高年級的榜樣踐行,一場場關于文明習慣的“浸潤式教育”貫穿校園每個角落,默默陪伴孩子們成長。
用勞動播撒文明種子
“桌子要對齊,椅子要歸位,垃圾要‘回家’——放進自己的小垃圾袋里。”一(1)班班主任趙慧拿著抹布,示范著擦桌子的正確方法。教室里,50多名新生學著老師的樣子,忙得不亦樂乎。
“老師,我擦的桌子亮不亮?”7歲的王錦瑤踮著腳尖,把課桌邊緣的鉛筆屑掃進簸箕,臉蛋上沾了點灰,卻笑得格外燦爛。老師蹲下來,用紙巾幫她擦了擦臉:“特別亮!你看,把教室收拾干凈,我們上課更舒服了對不對?”王錦瑤用力點頭,轉身又跑去幫同桌整理雜亂的書包。
這樣的“微清潔”活動,學校每天組織學生在各班開展。趙慧告訴記者,比起直接說教“要講衛生”,讓孩子親手參與更有效。“剛開始有孩子會把垃圾扔在桌下,現在他們會互相提醒‘垃圾要放進袋子里’,甚至會主動撿起地上的碎紙片。”王駿赫的媽媽在家長群里曬出孩子的變化:“以前在家從不收拾玩具,現在每天放學回家,都會把書包里的書本擺得整整齊齊,還說要當家里的‘文明小衛士’。”
讓文明習慣融入日常
“爺爺,您坐這里吧。”9月5日下午放學后,在7路公交車上,三(6)班學生李翊宸主動把座位讓給一位拄拐杖的老人。這一幕被同行的班主任鄭杰拍了下來,當天的班級“文明之星”評比中,李翊宸的名字被貼在了教室的光榮榜上。
“我們不搞專門的‘讓座培訓’,而是把文明教育融入日常的點滴引導。”鄭杰說,開學第一周的班會課上,他帶孩子們看了“公交車上的文明瞬間”短視頻,又讓大家分享“如果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我們能做什么”。平日里放學排隊時,他會特意提醒孩子們“上公交車要按順序,不推搡、不搶座”;遇到家長來接孩子,會引導孩子們主動說“叔叔阿姨好”“老師再見”。
在校園走廊的“輕聲慢步”提示牌旁,高年級志愿者常帶著低年級新生文明行走,耐心提醒他們“腳步輕、說話柔,才不會打擾課堂”。不少剛入學的低年級學生,起初會在走廊里奔跑打鬧,經過志愿者反復引導,慢慢養成了輕聲慢步的習慣,有些孩子還會主動提醒身邊同學遵守秩序。
以故事點亮文明初心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們班的‘文明小標兵’陳瑞杰,不僅在學校里尊敬老師、幫助同學,還經常去敬老院里給爺爺奶奶讀報紙……”9月1日下午,該校各班上起了“開學第一課”,六(8)班班主任孫靜站在講臺上,拿著一張照片,講述著班里學生的文明故事。屏幕上,一張張鮮活的照片閃過:有學生幫老師搬作業本的身影,有志愿者在校園里撿垃圾的場景,還有學生在公交車上讓座的畫面。
“誰能說說,照片里的同學做得好不好?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什么?”老師的問題剛提出,臺下學生就舉起了手。“我要學習同學讓座。”“我要學習他們不亂扔垃圾。”學生們的聲音此起彼伏,眼里閃著認真的光芒。
隨后的互動環節中,學生們分組討論“文明語言有哪些”“文明行為要怎么做”,還現場模擬了“遇到老師怎么說”“不小心撞到同學怎么辦”的場景。學生李帛軒在模擬“道歉”場景時,低著頭對同學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撞到你的,你沒事吧?”說完還鞠了一躬,引得臺下的老師和同學紛紛鼓掌。
“開學第一課不是簡單的‘講道理’,而是用孩子們能聽懂的故事、能參與的活動,讓他們明白‘文明是什么’‘我要怎么做’。”孫靜說,學校延續暑期“三個十小事”文明實踐活動理念,不是把文明習慣培養當成“一次性活動”,而是融入每天的課堂教學、課間活動、家校溝通中。暑期學校曾通過分層部署、全覆蓋發放倡議、主題班會宣傳“三個十小事”,開展家庭文明打卡、社區志愿服務、創意作品征集活動,發放《致家長的一封信》并建立家校反饋機制,將文明實踐納入評優體系,95%學生能準確說出活動內容,85%家庭有文明改進。如今,語文課上學《孔融讓梨》,美術課上畫“我心中的文明校園”,家校群里分享孩子文明表現,邀請家長共同引導。
放學時,學生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走出校門,不少孩子會主動跟老師和保安叔叔說“再見”。看著孩子們成長的身影,少先大隊輔導員白雪笑著說:“文明習慣的培養就像小樹苗生長,需要慢慢澆灌、耐心等待。我們相信,這些點滴的引導,終會讓文明的種子在孩子們心里生根發芽,陪伴他們走好成長的每一步。”
記者 郭秀婷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