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我要做英雄的‘追光者’。”“聽我講述臨汾戰役的英雄故事。”“讓我們一起爭做英雄的‘傳承人’。”……8月27日,在臨汾戰役紀念館里,稚嫩又清亮的童聲此起彼伏。
今年暑期以來,堯都區科學技術協會、堯都區志愿者聯合會、臨汾自然博物館與臨汾蝸牛紅領巾志愿團聯合開展“小小講解員”培訓上崗活動,讓50多名平均年齡不足12歲的孩子走進臨汾戰役紀念館。他們用清亮童聲再現臨汾攻堅戰的熱血歷史,成為紅色精神的新時代傳播者。
銅像前的“追光者”
“大家請看廣場中心的徐向前元帥銅像——他身著戎裝、手持望遠鏡,目光緊鎖前方,這是1948年臨汾戰役總攻前的指揮瞬間。”8月27日,堯都區東城中心學校四(6)班學生張炫榕站在銅像前,儀態端莊、聲音清亮。她的手指指向銅像基座的銘文,目光落在“臨汾戰役總指揮”幾個字上,語速放緩:“徐元帥是黃埔軍校一期學員,抗日戰爭時是八路軍一二九師副師長,解放戰爭中,他帶領5.3萬大軍,用72天攻克了臨汾。”
“城墻又高又厚,怎么突破防線?”一位老年參觀者的提問,讓張炫榕眼睛一亮。她舉起標注著紅色波浪線的講解詞回應:“起初我軍嘗試正面登城,但15米高、30米厚的城墻加上3層火力點,多次沖鋒均未成功。關鍵時刻,徐元帥果斷調整戰術,決定挖地道接近城墻、用炸藥炸開缺口。”她語氣里滿是敬佩,“我查資料得知,戰士們為隱蔽行動,連咳嗽都要捂住嘴,一整天不敢大聲說話,這份堅持太令人動容。”
成為講解員的契機,源于去年的一次參觀。當時,張炫榕在徐向前元帥“不能改變主攻方向,必須拿下東關。”的語錄展牌前駐足,接連追問十幾個“為什么”。當了解到東關是臨汾城的“門戶”,拿下東關就能撕開敵軍防線后,她便萌生了傳播這段歷史的想法:“我想讓更多人知道,勝利不是偶然,是用徐向前元帥的智慧和堅持換來的。”
五天的實踐,讓張炫榕收獲頗豐。“以前在班里發言會緊張忘詞,現在面對幾十位參觀者也能從容講解。我覺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別有意義,以后還要帶同學來,讓他們也成為紅色精神的傳播者。”
雕塑下的“講述者”
“大家看這座‘臨汾攻堅’紫銅雕塑——身背炸藥包的戰士弓步沖鋒,手持步槍的戰士刺刀向前,投擲手榴彈的戰士奮力揮臂。他們神情堅毅、眼神銳利……”市解放路學校七年級學生于佳可站在5噸重的雕塑前,聲音里透著與年齡不符的莊重。
將參觀者的注意力凝聚后,于佳可話鋒一轉,把大家帶到了77年前的戰場上:“如今的臨汾滿是煙火氣,但1948年3月,這里戰火紛飛。閻錫山曾吹噓‘臨汾城,鐵打銅鑄。’,15米高城墻、3層暗堡、15米深外壕構建起嚴密防御,可徐向前元帥堅定地說:“砸也要砸開這個‘鐵核桃’!”
起初,于佳可曾因“旅”“團”等軍事概念困惑,復雜講解詞也讓她屢屢卡殼。“老師教我們畫思維導圖,梳理戰役時間、英雄人物、關鍵事件,記起來就輕松多了。”如今,她不僅能流暢講解,還能延伸細節:“臨汾烈士陵園有座特殊墓碑,刻著17個連級干部名字。1948年5月17日登城戰中,17歲通訊員馬全保身中三彈仍抱旗桿;副連長郭天木腸子流出來了,就從衣服上撕下一塊布纏住繼續沖鋒……紅旗插上城頭時,全旅僅存不足300人。”講到這里,于佳可聲音哽咽,“正是這樣的英雄群體,鑄就了我軍唯一以城市命名的‘臨汾旅’。”
“這次活動,讓我真正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我要把這些故事講給更多同學聽,牢記紅色歷史,傳承革命精神。”于佳可說。
錦旗旁的“傳承人”
“這面‘光榮的臨汾旅’錦旗——是徐向前元帥親自授予8縱隊23旅的榮譽,而臨汾旅是解放軍唯一以城市命名的榮譽部隊。”市解放路小學四(3)班學生亢璽霖站在錦旗前,眼神明亮而堅定。
為講好臨汾旅的故事,亢璽霖查閱了大量史料,將復雜戰役講解資料轉化為通俗語言:“1948年臨汾戰役中,23旅面對高墻重火力,在旅長黃定基的指揮下,用27個晝夜挖了兩條110米長的地道,最終以6200公斤炸藥炸毀城墻,立下關鍵功勞。”他指著地道模型補充:“這些通道是戰士們用雙手一點點挖出來的,每一寸都浸著血汗。”
在亢璽霖看來,臨汾旅精神從未過時:“幾十年來,他們傳承‘猛、狠、拼、犟’精神,抗洪搶險、反恐維穩總有他們的身影,被譽為‘中國陸軍的窗口’。”他還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讀:“學習攻堅精神,就是做題不放棄——我以前遇難題就想扔筆,想到戰士們挖地道遇到重重困難都堅持下來,就會重新動筆做題。班級活動中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團結精神,互相配合,才能做好事情。”
看著孩子們在講解活動中獲得成長,“小小講解員”活動負責人、臨汾自然博物館副館長劉統達欣慰地說:“在一次次講解實踐中,孩子們不僅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鍛煉了膽量、提升了自信,更在心中種下了愛黨愛國的種子,這些種子在紅色文化的滋養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臨汾戰役紀念館解說員董永麗表示:“接下來,我們會組織這些優秀的‘小小講解員’,在重要節點開展義務講解,讓更多人了解臨汾戰役的歷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本報記者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