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進蒲縣,迎面撲來一股股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熱浪:滿山的核桃樹連成一片片海洋;一條條柏油路從縣城輻射出去,貫穿于農業產業化基地;30座馬鈴薯原種繁育網棚已開工建設,年產200噸胱氨酸非煤項目正在試產,縣城段河道恢復治理一期工程正式蓄水……一大批項目的建設,為這個山區小縣城的建設翻開了新的一頁。
在充滿希望的蒲子大地上,該縣收獲了累累碩果。今年1月—8月,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5.7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8.7%;財政總收入完成9.97億元,同比增長62.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累計10255.7元,同比增長15.5%;農民人均現金收入3210元,同比增長13.5%。
該縣縣委書記鄧彩彪說:“蒲縣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推進轉型跨越、實現先行發展的要求,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在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產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民生改善上,出力流汗、盡心盡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向既定目標奮勇邁進。”
園區化承載 新型工業旗艦引領
近日,筆者在蒲縣宏源煤業集團長益晟發電廠看到,潔凈整齊的控制室里,儀表不斷變化的數字印證著該廠正在開足馬力生產。
僅上半年,該集團上交稅費3.4億元,一舉成為臨汾民營企業納稅大戶。
宏源集團的發展模式是該縣新型產業領跑全縣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該縣強力推進煤炭資源整合,率先完成整合任務。煤礦數量由98座減少到24座,產能由800萬噸/年躍升到2000萬噸/年。
通過打造煤—電—建材、煤—焦—化、煉鐵—鑄造—加工三條產業鏈條,推動焦化行業向“焦化并舉、以化為主”轉變。力爭到2012年年底,基本實現原煤不出境,到“十二五”末,煤炭就地深度加工轉化率達到70%以上。
與此同時,他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作為產煤大縣,要想做優做強,必須堅持構建“多元”產業格局,著力打造新興產業開發才能全面破題。“十二五”時期,該縣以支柱產業多元化為方向,啟動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以骨干項目為支撐,全力打造園區建設、新礦井建設、非煤項目建設“三大戰役”,加速推進工業新型化,打造轉型跨越第一支撐。
在全縣布排了縣東循環工業園區、黑龍關加工制造暨新型建材工業園區、蒲城煤電化工業園區、薛關農副產品加工園區、肖家溝現代物流園區五大園區,借此形成工業新型化聚集的新平臺。
新礦井建設全面提速。24座整合改造礦井批復率達83.3%;累計完成投資26.1億元,已建達到規劃產能兩座,年底再建成6座,明年全部投產,全縣煤炭產能將達2000萬噸。
在發展非煤產業上,該縣更是將其作為轉型跨越發展的重頭戲。目前,投資7.73億元的龍祥干法水泥項目,60萬噸粉磨站正式投產;冠鑫年產5萬噸精密鑄件項目、贏晟園年產10萬噸精密鑄件項目均可在年底投產達效;易恒天酒業3000噸白酒生產線項目二期配套設施基本完成;中煤煤電焦化、國電10萬噸油母頁巖、陽煤20萬噸預焙陽極、潞安3萬噸高速鐵路輪對鑄造等項目力爭年內開建。
基地化支撐 現代農業高歌猛進
“十二五”期間,該縣依托獨特的農業資源稟賦,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核心,大力實施“富民”工程,啟動實施五大特色產業基地:10萬畝優質核桃、10萬畝優質馬鈴薯工程、5萬畝優質蘋果、5萬畝優質小雜糧工程和1萬畝設施蔬菜基地,同時,把優質煙葉種植面積穩定在6000畝,打造成全省煙葉種植示范縣。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促使農業的特色、規模和品牌三大優勢初步形成。
“蒲縣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是晉南難得的種馬鈴薯的好地方”,薛關鎮黨委書記盧志俊介紹說,“通過建立專用馬鈴薯生產基地,可以延長產業鏈條效應,進一步開發馬鈴薯系列產品,形成規模化、產業化,不但可以成為農業產業化的主角,為農民帶來明顯實惠,還可以促進全縣農業的整體推進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因地制宜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引導鄉鎮各打優勢仗,各唱致富曲。年產200噸萬國全胱氨酸、隆豐豆制品加工兩個新建項目已于5月底投產,正茂核桃、昌源粉絲、實美食品、昕源糯玉米、龍泉養殖、山野養殖、蒲子馨香紫蘇等項目的改擴建工程年內投產;蒲園生態農場,完善配套休閑設施,特色種養業和“綠色”餐飲業發展勢頭良好,效益日益提高。
田疇織錦繡,沃野好風光。農業發達、農村繁榮、農民富裕,“三農”的無窮魅力在這片熱土盡情綻放。
多元化共融 第三產業快馬加鞭
在農業示范園區——山中鄉蒲園生態園徜徉,酒不醉人景醉人。成行成行的蘋果樹、梨樹、山楂樹碩果壓枝頭。
今年4月26日,為期一周的首屆中國·山西·蒲縣東岳文化旅游節的成功舉辦,全方位展示了“詩意山水、文化蒲縣”的嶄新形象。
縣長閆建國介紹說:“蒲縣生態優美,魅力獨特,是黃土高原極具特色的人文生態旅游勝地。遠在1.2萬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相傳唐堯時期,堯的老師蒲伊子曾隱居于此。境內奇峰異洞,大峽深谷、古老文物、建筑遺址等豐富的旅游資源,構成了發展旅游業的強大優勢”。
據悉,該縣現有各類文物保護單位108處。自然景觀有五鹿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梅洞山天然林保護區、峽村峽谷等景區,人文景觀除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單位東岳廟外,還有井溝戰役主戰場遺址、真武祠、段云書藝館、蒲園生態園、鋪子文化宮等;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42.5%,榮獲了“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突出貢獻單位”等稱號,創造了“壘石坑填土植樹數量最多縣”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目前,以國保品牌柏山東岳廟為突破口,已編制完成《旅游總規》和《柏山東岳廟景區控制性詳規》,完成東岳廟修繕及山體加固工程,完成西戎故居修繕工作,并進行整體包裝策劃,形成以柏山、翠屏山、蒲園生態農場、西戎故居、井溝戰役遺址為主的“一線五點”一日游精品旅游線路。
在采訪中,筆者一面為該縣美景陶醉,另一面為獨具特色的物流產業贊嘆不已。
該縣依托山西中南部鐵路,整合現有運輸企業和個體運力,瞄準建設西山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的目標,圍繞煤炭、農產品、基建材料運輸形成的強大運力,年內完成規劃、啟動實施肖家溝現代物流園區,做大做強現代物流產業。(通訊員 辛耀恒 張鵬 陳良芳)
【責任編輯: 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