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里街道整潔寬敞、交通秩序井然有序;街道兩旁,塔松、冬青迎風挺立;商鋪外廣告牌匾整齊劃一;廣場上晨練的群眾個個生龍活虎……隆冬時節,當我國中東部地區被霧霾籠罩時,在鄉寧卻依然空氣清新,天空湛藍。日前,筆者走進鄉寧感受“五城聯創”帶來的變化。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近年來,鄉寧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財政收入穩步提升。2010年2月,鄉寧縣在十一屆四中全會上,提出了實施“五城聯創”的戰略部署,就是從2010年開始用3到5年時間創建省級衛生城、雙擁模范城、環保模范城、園林城和文明和諧城,致力打造宜居宜業美麗鄉寧。3年時間過去了,鄉寧的“五城聯創”取得階段性勝利。2012年省級衛生城創建成功拿牌,2013年9月雙擁模范城接受省市兩級相關部門初步驗收,園林城、文明和諧城推進強勢,目前創建省級環保模范城正在整裝待考。
部門協作,上下聯動,凝聚“創模”合力
2010年,“五城聯創”工作伊始,鄉寧縣委成立了“五城聯創”領導組和五個分領導組,書記、縣長分別擔任三個領導組組長,縣四套班子成員按照工作分工擔任副組長,主管領導擔任常務副組長。工作中,不管是縣級領導,還是部局一把手,都包聯掛名,出征擔責。把縣城劃分為7個片區,與10個鄉鎮一道包聯到縣四套班子成員名下,一包到底。
為確保“創模”工作任務的落實,該縣建立了“創模”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推進會和協調會,先后研究制定了《鄉寧縣創建省級環保模范城實施方案》、《鄉寧縣創建省級環保模范城部門職責分工》、《鄉寧縣創建省級環保模范城推進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將省級環保模范城的33項考核評價指標,分解到“創模”成員單位,落實到人頭,確保“創模”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縣政府與各成員單位簽訂了“創模”目標任務責任書,將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作為創優評模的主要依據。堅持每年確定實施一批“創模”重點工程,明確包聯領導、責任單位、標準要求、完成時限,采取倒排工期、現場辦公、部門聯動、觀摩匯報等辦法強力推進,并通過電視向全縣人民公開承諾,讓人民群眾知情參與、監督評判,確保“創模”各項任務按期、按質、按量全面完成。
加大投入,創新載體,務求“創模”實效
“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物給物”。自“五城聯創”工作開展以來,縣鄉村三級和各整治主體單位企業總投入超過10億元,其中“創模”和環境保護方面直接投資超5億元。在載體上,一年一重點、一年一主題,2010年以來,先后開展了“城鄉環境清潔工程百日綜合整治六大行動”、“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環保專項整治“亮劍”行動”、“環境建設年活動”等。
凈氣,天更“藍”。全縣累計投入資金5000余萬元,完成了3座焦化企業精細化脫硫項目,縣城熱源廠安裝了全自動脫硫裝置和布袋除塵設施,在重點企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產業,堅決取締污染嚴重的淘汰落后產業,關停2家粘土磚廠。投資近億元,新建了縣城集中供熱熱源廠,鋪設供熱管網3.5公里,供熱面積達到120萬平方米,縣城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85.7%。積極推進集中供氣工程,新鋪設煤氣管線30余公里,城區居民燃氣普及率達到87.4%。投資170余萬元,更新了空氣質量PM2.5自動監測設備,對大氣污染物進行實時監測,城區煙塵控制區覆蓋率達到100%。
治污,水更“清”。投資6000余萬元,建成了縣城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4000立方米。縣域內焦化企業廢水全部回收利用,煤礦企業全面推進礦井水和生活污水治理,實現達標排放。
投資1.3億元,對流經縣城的鄂河河道進行修復治理,共治理河道8500米,敷設排污暗涵8500米,建設蓄水橡皮壩6道,種植綠化面積9萬平方米。投資3000余萬元,實施了羅河城區段河道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投資8000余萬元,實施了縣城供水引黃工程。
造林,地更“綠”。堅持將創建省級環保模范城與省級園林城同部署、同規劃、同推進,按照“立體增綠、見縫插綠、拆墻透綠、集中布綠、荒山造綠”的總體思路,全面加強生態建設。2010年以來,投資1.5億元,造林綠化15萬畝;投資1450萬元,綠化通道129公里;投資5000萬元,完成18.4萬平方米的鄂河生態園工程;投資763萬元,綠化迎旭大街38880平方米;投資694萬元,綠化濱河路6720平方米;投資389萬元,綠化明珠廣場11800平方米;投資1086萬元,綠化迎旭廣場4500平方米。
城鄉共建,縣域更“靚”。堅持以“五城聯創”為載體,以創促建,致力打造大縣城、提升小城鎮、優化新農村。大氣魄、大手筆推進大縣城建設,以迎旭大街東延工程為主軸、拆遷20余萬平方米的營里新區的“三縱九橫”路網建成通車,縣城面積擴大了一倍,為再造一個新縣城創造了條件、提供了空間。實施了明珠廣場、體育館、新城區幼兒園、迎旭廣場改擴建、臨吉高速引線、吉河高速引線等一批重點工程,城市品位大幅提升。高標準推進特色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啟動了農村連片整治工程,積極創建環保示范村鎮,目前該縣共創建4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8個省級生態文明村、3個生態示范礦井。
源頭降噪,人居環境更“靜”。加強交通、商業、娛樂、建筑施工等噪聲源的監管和控制。投資1億多元,啟動實施了省道342線鄉寧過境路段樊家坪至金橋溝改線工程,管頭、臺頭、棗嶺等小城鎮也都開通了鎮區過境公路,從根子上解決了大型運輸車輛穿城而過造成的污染。針對小孩過十二夜間燃放煙花爆竹的傳統陋習,采取教育疏導和嚴查重處相結合,逐漸移風易俗,取得了明顯成效。通過多措并舉、多管齊下,為全縣居民營造了安靜祥和的生活環境。
建章立制,規范運行,鞏固“創模”成果
“創模”工作易見效也易反彈。為防止創建工作陷入“治理—反彈—再治理—再反彈”的怪圈。從創模一開始該縣就著眼構建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嚴格落實環境保護準入機制,對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大項目”堅決說不;“鐵面”執行環境保護退出機制。淘汰落后產能,對不符合產業政策、污染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影響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項目,堅決予以關停取締;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監管機制,多管齊下,多措并舉,讓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無縫可鉆、無處可藏。(通訊員 師耀澤 高尚謙)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