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焦化廠一回收車間酸氣制硫回收裝置投運以來,效果一直很不理想,運行周期短,檢修費用高不說,更為重要的是存在安全隱患及環境污染等問題。近日,這一困擾生產的疑難問題經過技術人員兩個多月的調研、分析,制訂改造方案并組織實施,終于得到了有效解決。
9月21日,筆者來到了焦化廠酸氣制硫回收裝置生產現場。剛剛站在酸氣制硫回收裝置生產現場,恰巧就碰到了跟班的生產科科長霍保明、供排水車間副主任陳喜巧、巡線班操作工張彬正在沿途對酸氣制硫回收裝置運行情況例行巡檢。當筆者問起改造后的酸氣制硫回收裝置運行效果時,張彬一臉喜氣地說:“和過去相比,不僅減少了現場環境污染,延長了運行周期,節約了檢修費用,更為重要的是有利于安全操作。”談起酸氣制硫回收裝置改造的成功經驗時,焦化廠副廠長趙新榮感慨地介紹說:“談不上什么經驗,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走過來的。”在酸氣制硫裝置現場,趙新榮指著酸氣沿途管線向記者介紹說:“離地3米多高、約1000米長的酸氣管線過去一般10天左右就需要清理一次,每次清理需要將管道拆卸用吊車吊裝到地面,清理后再吊裝上去安裝,不僅危險性大、污染環境,而且清理費用高達7萬元以上,由于異味大,去年曾發生崗位操作工微小中毒事故。”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公司領導郭文倉、衛正義高度重視,多次親臨現場調研督導,要求徹底整改。隨后,焦化廠多次召開專題會分析研究,制訂改造方案,先后提出了增設一套備用管線或者將裝置進行整體移位,但經過技術人員測算,存在費用高、工期長、不確定因素多等問題。怎么辦?安全是事關民生的大事,有錢沒錢問題必須得到解決。隨后的日子里,焦化廠領導和技術人員先后查找資料,外出取經,專題研究,不斷摸索,從技術上采取措施:先是在酸氣管線出口增設了焦炭過濾器,在管線沿途增設了沉降裝置,又對制硫裝置的部分管線進行了改造。通過對管道沉淀物進行分析試驗,撤掉了原設計安裝的管道伴熱蒸汽管線,使沉淀物堵塞管道的現象得到了緩解。在操作上通過組織對巡線班操作工、氨硫崗位操作工強化培訓,嚴格工藝指標控制,加大巡檢力度,加強沿線水封排水管理,跟班領導每天督查排水質量,確保了系統壓力保持穩定。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實施一系列有效舉措,山西焦化廠花最少的錢,攻破了困擾生產的酸氣治理疑難問題。據測算,酸氣制硫回收裝置改造投運后,安全隱患消除了,環境污染減少了,運行周期延長了10倍以上,年還可節約檢修費用60萬元以上,年可增加硫磺產量600噸以上,收到了一舉多得的好效果。
通訊員 李彥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