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楊琦)6月10日,記者在晉陜大峽谷東岸的永和縣閣底鄉看到,總投資1600萬元的“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即將舉行開園揭碑儀式。飽含序廳、黃河之水天上來、雄奇黃土傲千年、文明永和世代傳、4D影院區域、公共區域6大板塊的博物館,均采用高科技手段,向游人展示黃河的演變、黃土的形成、黃河沿岸民俗風情及永和的現狀與遠景。
為加快旅游文化產業的招商引資步伐,近年來,永和縣充分發揮文化旅游開發的主導作用,積極爭取國家在這方面的投入。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制定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大集團、企業、公司以及民間資金投入開發,多輪驅動,大膽開展資本運作。
永和縣紅色文化、黃河風情底蘊獨特深厚。1936年,毛澤東率領紅軍東征,途經永和,在趙家溝、前龍石腰、上退干等地居住和戰斗了13個日日夜夜。1971年,該縣將毛主席曾居住過的上退干村改名為東征村,并修建了紅軍東征紀念館,館內“霞光普照”、“陽光雨露”、“殉義柏”等奇特景觀吸引了廣大游客。境內的“紅軍東征回師西渡渡口”、“沙發石”、“紅軍井”、“紅軍石”、“紅軍崖”、“毛字石”等景點,也成為該縣發展紅色旅游的優勢資源。黃河乾坤灣資源群,位于全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的晉陜大峽谷之中,是我國干流河道上蛇曲發育規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是九曲黃河的核心景區。2007年,國土資源部批準黃河蛇曲(乾坤灣)為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被列為沿黃河8個重點景區之一。
如何改變旅游景點文化含量不高的現狀,盡快將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永和縣用“大文化、大旅游、大產業”的理念,全力打造旅游文化園區,迅速推進文化、文物與旅游的深度結合。他們依托以紅軍東征紀念館為主的紅色文化,以紅棗為主的綠色文化,以黃河乾坤灣為主的黃河文化資源,精心構建“一館一灣”(紅軍東征紀念館、黃河乾坤灣)、“一山一關”(樓山、永和關)文化旅游產業新亮點。
以紅軍東征紀念館為主體,嚴格按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標準進行布展,并積極申報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力爭將東征紀念館列入國家紅色旅游經典名錄。同時修建紅軍東征紀念碑,開展追尋紅軍東征足跡、尋訪東征老紅軍及其后人,祭奠紅軍崖英勇犧牲的無名烈士等主題活動。把黃河流經永和形成的7個大灣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制定了中長期發展規劃,逐步完善景區基礎設施、服務功能,豐富景區的文化內涵。從打造乾坤灣旅游景區開始,挖掘保護河會里民間藝術村、黃家嶺民俗村等黃河原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旅游服務項目,修建服務中心、農家賓館,推出特色產品、農家飯菜,舉辦黃河沙浴、黃河垂釣等休閑娛樂活動。同時,依托永和將凸顯的“霍永高速”出省口的區位優勢,以及緊鄰延安紅色旅游勝地“一衣帶水”的地理優勢,強化兩地溝通聯系,搞好紅色旅游線路對接,不斷提升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
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永和縣在轉型跨越大潮中重新審視、研判、把握縣情,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如今,這條北到永和關、南到于家咀的長達百里的沿黃特色旅游線路經過“千呼萬喚”已經逐步顯現。
責任編輯: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