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貴州公安部門宣布:到4月30日,貴州省“貴O”專段號牌將全部停用;同日,武漢市公安局也啟動“鄂O”號牌更換工作,沿用了18年的“鄂O”公安專段號牌,將被“鄂A”普通號牌取代。至此,據初步統計,全國31個省份中,已取消或宣布取消“O”牌的22個,5個省份將“O”牌變為公安專用或轉為普通民用號牌,尚未取消或變更的省份還有4個。(據新華網4月18日)記憶里,警燈閃爍、警笛嘶鳴、警車呼嘯,是“O”牌車帶給人們的直觀感受。由于它享有道路優先通行權等“特殊權力”,長久以來使公眾詬病頗多。然而,上述多地“O”牌清零的新聞并沒有引起輿論的“狂歡”,相反多有憂心忡忡之言,原因就在于特權思想和特權行為并未隨著“O”牌被停用而銷聲匿跡。從媒體的報道來看,無論是一些地方明確劃分號段或“尾號識別”的變相“O”牌做法,還是一些部門和單位將車牌混入民用車牌中,隱性特權的存在都使社會監督的難度在增大。
其實不難理解。失之有效監督的公權力,因“無所不能”衍生出特權,而特權意味著優先,也意味著利益,雖然純屬怪胎,局中人卻難以甘心自我放棄。“O”牌停用了不假,但公車總還要奔馳,不曾死去的特權思想便會“借尸還魂”,千方百計地尋求新的寄生媒介。
特權車“撒野”,消耗的是黨和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必須根治早已是各方的共識。說到底,取消“O”牌只是表面文章,欲治特權車須先治特權病,如何根除特權意識,真正鏟除特權滋生的土壤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我們所樂見的是,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嚴格執行,以及公眾監督熱情的高漲,濫使公權的成本在增加。倘若這種局面能夠長久保持下去,相信已收斂不少的特權思想最終難以再抬頭。
4月18日,2014年中央部門預算集中“亮相”,各部門的“三公”經費預算也同時向社會公布。(據《人民日報》4月19日)其中的亮點之一便是對“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進一步細化,具體分為“公務用車購置費”和“公務用車運行費”。這樣,哪個單位購置了新車,花了多少錢,運行維護費用是多少,就能一目了然。如此,制度性地約束和規范公車使用,將之置于陽光之下運行,那些“見光就死”的特權就沒了生存之地。
責任編輯:王偉
上一篇: 無須為留錢的小偷點贊
下一篇: 網上“掃黃”重在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