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市井坊間,許多時候我們總驚嘆于國外建筑的“堅強”,也時常會為中國古建的榫卯結構表現出驕傲情緒,它們無不歷經數百乃至上千年的風雨滄桑而屹然不倒,反倒是技術、材料等均較之以往不知好多少倍的現在,樓歪歪”、橋裂裂”比比皆是。
按照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的規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為50年到100年。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建筑的實際壽命與設計通則的要求有相當大的距離。媒體報道稱,2010年,住建部的一位負責人在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上說:我國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卻只能持續25-30年。”相較之下,英國建筑的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是74年。以往我們總是自詡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卻鮮有50年以上的當代建筑,這不禁令人啞然,更發人深思。
據新華社報道,4日上午,在浙江奉化市一小區,一幢僅有20年房齡的住宅樓突然坍塌,造成7人被埋,其中一人搶救無效死亡。而4年前,就在當地,一幢建于1987年的磚混結構居民樓,同樣出現了倒塌。
百年建筑,質量第一。奉化危樓轟然倒塌的原因仍在調查當中,但從媒體的梳理中依然可以發現端倪。一些業內人士表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市場經濟剛剛起步,由于規范標準體系跟不上建設速度,很多建筑工人甚至來不及學習建筑常識,就從“稻田”直接上了腳手架。加上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原因,建筑工程質量很難得到保證。此外,考慮到建筑成本,當時一些結構應該采用鋼筋和水泥的地方或減少或取消,甚至以泥漿代替水泥砂漿使用,也會嚴重影響房屋質量和使用壽命。這是那些80后、90后樓房的致命缺陷,倘若一定要將責任推給歷史的話,那么,當前一些建筑質量之劣,人為因素則難辭其咎。開發商偷工減料,工程監理形同虛設,質量驗收草率了事,除了各自精于算計,更有相互的利益勾連,無水泥的墻、紙糊的門、膠水糊的橋縫,如此咄咄怪事已屢見不鮮,樓塌橋毀只在早晚,人之生命簡直如同兒戲。
然而,中國建筑“短命”的病根遠不止如此。近些年,隨意的拆遷一直為人們詬病。原本一批質量不可謂不過硬的建筑,由于影響了城市規劃,有礙了市容觀瞻,雖正值“壯年”卻難逃一拆了之的噩運。在政績的沖動下,城市規劃時常會因主政官員的升遷調離而發生變動,以形象為名,以招商為名,片面追求地標建筑、盲目攀比“xx第一高”成了時下一些城市的通病。一拆一建,一建一拆,除了推高虛胖的GDP,為官員政績涂抹上一筆,終是難逃勞民傷財的口實。
無論是本身質量的粗劣,抑或是人為地終結,當代建筑普遍“短命”,都不是經濟體量日益龐大、社會文明日益進步的當代中國的正常現象。說到底,它們都是一種瞎折騰,在比以往更加尊崇生命、注重公民權益的今天,頻繁叩問其中“短命”的緣由,其意在倒逼政府加強監管之責,放下政績的膜拜,眼光放遠來進行城市規劃。
建筑也有生命。“百年建筑”往往會承載一段歷史、濃縮一種文明,它的存世絕非單純用來證明自身質量如何。(孫宗林)
責任編輯:王偉
上一篇: 面對紛繁信息我們應有的態度
下一篇: 朝令夕改如同“狼來了” 人而無信禍其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