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連續下雨的天氣情況,地質災害防治迫在眉睫。這是守護生命財產安全的關鍵戰役,必須構建“監測預警、責任落實、科技賦能、全民參與”四位一體的綜合防控體系,從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發力,將風險遏制在萌芽狀態。
強化監測預警,實現“早發現、早預警”。這是防災減災的“先手棋”,核心是建立立體化、精準化的感知網絡。構建立體監測網。融合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專業儀器監測與群測群防員地面巡查,形成“天空地人”一體化監測體系,對隱患點進行24小時動態追蹤。提升預警精準度。氣象、自然資源等部門要加強數據共享,基于降雨量、地質條件等指標建立科學模型,推動預警信息從“廣而告之”到“精準到人”,確保信息傳遞無死角。深化隱患排查。堅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復查”機制,對山區、礦區、在建工程等高風險區拉網排查,建立五級管理臺賬,分類處置、銷號管理。
壓實各方責任,構建“無死角、全覆蓋”責任體系。責任是防災減災的“壓艙石”,必須確保各項措施落地生根。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各級政府要將地質災害防治納入重要日程,制定應急預案,保障經費投入,主要負責人親自部署督辦,層層傳導壓力。強化部門協同聯動。自然資源部門牽頭抓總,應急、氣象、水利、交通等部門各司其職、信息共享,形成“一盤棋”工作格局,共同應對風險。夯實基層一線責任。加強鄉鎮、村(社區)防災隊伍建設,配備應急物資,定期開展培訓演練,提升基層識災、避災和自救互救能力。
堅持科技賦能,提升“智能化、現代化”防治水平。科技是防災減災的“加速器”,為防控工作注入智慧動能。推廣先進監測技術。要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監測數據進行智能分析研判,實現風險早期識別,變“被動應對”為“主動防控”。用GIS、GPS等技術開展精細化風險評估,明確區域風險等級,為國土空間規劃、工程建設等提供科學依據,從源頭規避風險。推動技術創新轉化。鼓勵科研機構研發新型治理技術,加快科技成果應用,提高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質量與效率。
倡導全民參與,營造“群防群治、共筑防線”良好氛圍。群眾是防災減災的“主力軍”,需凝聚全社會共同力量。加強宣傳教育。通過電視、網絡、新媒體等渠道,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編制通俗宣傳資料,提高公眾防范意識和應急技能;暢通信息報送渠道。建立隱患信息報送獎勵機制,設立便捷平臺,鼓勵群眾發現并報告隱患,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支持社會組織、志愿者隊伍參與防治工作,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的多元投入格局。(真言)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