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來臨,暴雨、洪水、滑坡等災害風險陡然上升。越是面對復雜多變的汛情,越要繃緊思想之弦,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將汛期風險防范及突發災情應對擺在突出位置,筑牢守護生命安全的堅固防線。我市已對這項工作做出了系列安排部署,各地要高度重視,嚴格貫徹落實。
深刻認識汛期防范的極端重要性。汛期災害具有突發性強、波及面廣、破壞力大的特點,每一次重大汛情的平穩度過,都離不開前期周密的防范準備;而每一次災害損失的擴大,往往與思想麻痹、準備不足密切相關。當前,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傳統風險與新型挑戰交織,更需我們打破“年年防汛、不會出事”的僥幸心理,摒棄“雨不大、水不漲”的松懈心態。要清醒認識到,防汛救災不僅是一場與自然的較量,更是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體實踐。
壓實責任鏈條,構建全域聯動的防范體系。汛期防范,責任是綱。只有讓責任鏈條環環相扣,才能確保各項措施落地生根。要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將防汛責任分解到每個部門、每個崗位、每個人,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基層人員一線抓”的責任網絡。水利部門要盯緊水庫堤壩、河道堤防,確保行洪暢通;自然資源部門要嚴密監測地質災害隱患點,及時發布預警;城市管理部門要排查地下管網、低洼地段,防止內澇成災;鄉鎮街道要當好“最后一公里”的守護者,確保預警到戶、責任到人。責任落實不能停留在文件上,更要體現在督導檢查的“長牙帶刺”上。唯有如此,才能讓“責任”二字真正成為汛期防范的“壓艙石”。
下好先手棋,以萬全準備應對萬一可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汛期防范的關鍵在于“早”——早排查、早預警、早準備。要提前開展全域風險大排查,對隱患點逐一登記造冊,制定整改方案,能立即解決的絕不拖延,一時難以解決的要明確監控責任和應急措施。要完善監測預警體系,整合氣象、水文、地質等數據資源,提高預報的精準度和時效性,讓群眾聽得懂、用得上、能避險。
應急準備要“實”。要儲備充足的救生衣、抽水泵、帳篷等救災物資,確保關鍵時刻調得出、用得上;要加強應急隊伍演練,讓救援人員熟悉流程、熟練技能,在災情發生時能第一時間沖鋒在前;要提前規劃群眾轉移路線和安置點,明確“誰來轉、轉哪里、怎么轉”,確保險情來臨前“應轉盡轉、應轉早轉”。
強化應急響應,提升突發災情處置效能。若災情發生,能否快速響應、高效處置,直接關系到損失大小。要健全“平急轉換”機制,保持應急值班值守24小時暢通,確保險情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處置。接到災情報告后,要立即啟動相應級別應急響應,統籌調配救援力量,優先開展人員搜救、傷員救治,同時做好被困群眾的生活保障,防止次生災害發生。
群眾是防汛救災的主體,要通過廣播、微信、宣傳欄等多種渠道,普及防汛避險知識,讓群眾掌握自救互救技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專業隊伍+志愿者+群眾”的救援合力。
汛期的考驗每年都在重復。只要我們以高度的責任感繃緊防范之弦,以務實的舉措筑牢安全之堤,同心協力,就一定能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守護好我們的大美臨汾。(真言)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