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村里去,碰到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大多數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進城打工了。人們不禁要問:明天的農村誰來種地?誰會種地?讓誰來當建設現代農業的農民?隨著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城鎮化的迅速發展,農村社會結構加速轉型,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動,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等狀況會越來越明顯,成了一個必然的不可回避也不可阻擋的趨勢。但是,吃飯是人生存中居第一位的事情,農業的重要性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未來“誰來種地”和“誰會種地”的問題又必須解決。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統籌兼顧、未雨綢繆,著眼長遠、提早安排,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全方位組合相關農村的力量,下大力氣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新型農民是傳統小農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跨越的標志,抓好培育新型農民的工作,就抓住了解決今后“誰來種地”和“誰會種地”問題的牛鼻子。為此,當前迫切需要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明確培育的主體。農村的種植、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的經營者,專業合作組織的領頭人及主要成員,致力于農業生產服務的專業農校學生、城市居民,以及農民中的植保員、經紀人、農機大戶、防疫員、信息員等各類生產經營和技能服務型人才,都應該是培育的主體。
二是要把握好培育方向。首先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把農村職業技能教育納入全民總體教育規劃,把發展中等職業學校的重點放在農村,對完成義務教育后的青年農民進行分業教育,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培養造就大批適應現代農業建設的新型農民;還要積極探索和出臺吸引農村以外人才從事農業的優惠政策,支持大專院校、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和工商企業人士等各方面人才,到農村創辦、領辦現代農業合作社或企業,吸引和培養有興趣的城市青年成為新型農民。
三是重視建立和完善培育機制。要進一步完善職業農民培訓補貼制度,增加財政資金投入,擴大扶持范圍,提高補助標準;對具備資格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給予專項資金扶持,對返鄉創業從事農業經營的能人給予鼎力支持。要著力培養新型經營主體,在提高農戶集約經營水平,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新型合作組織中提高他們經營農業的水平和能力,以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
當然,培育新型農民是一項長期的持續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堅持不懈、持久發力,不斷完善相關政策,力促各項舉措落實,才能促使新型農民加快成長,促進現代農業的加快發展。(亦榮 森杰)
責任編輯:劉靜
上一篇: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
下一篇: 不要動輒拿素質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