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強化組織領導,進一步提高各級干部對發展特色產業的認識。要盡快依據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制訂并不斷完善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加強公益性、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性和先導性的資料。要以各縣(市、區)的城市經濟圈為核心,堅持“分類指導、區別對待”的原則,突出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發揮集聚和輻射作用。
其次,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營造良好的軟環境。各縣(市、區)應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圍繞建設農業特色縣發展戰略,著力培育特色產業基地,扶持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不斷拓寬農民增收空間。同時,采取優惠財稅措施,結合扶貧開發和農業綜合開發,建設一批功能完善、交易規范的批發市場。必須以現代農業的理念,把千家萬戶的農民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結合起來;必須把包括農業基礎設施,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的相關產業體系健全起來。
此外,要全力吸引人才,服務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現代農業,做大特色產業,要依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大農民技術培訓力度,造就發展特色產業的人才隊伍;果區各級政府要支持和發展多元化市場流通主體,加快培育農村經紀人、果品運銷專業戶和農村以果業協會為主的各類流通中介組織;要重點培育蘋果、紅棗等特色產品的大型商貿企業集團。
最后,還要采取投資補貼、貼息貸款、稅收優惠、加速折舊等措施,鼓勵民間資本發展特色產業,加大對特色產業的支持力度。要盡快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農民為主體的現代農業投入機制,對果農、特色養殖農民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逐步形成一種目標清晰、受益直接、操作簡便的特色農業補貼制度。對少數財政困難、金融組織不健全的貧困山區縣,應該給予特殊照顧。
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轉化,是增強我市自我發展能力和經濟實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增加財政收入、解決就業、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在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過程中,必須對資源實行保護性開發,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特色產業利于萬民,民得實惠方顯特色。(武錫剛)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以科學創新告慰科學巨匠
下一篇: 拳拳“心訪”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