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能源局給出的“權威”解釋是:供氣緊張,不是因為壟斷,而是供求矛盾激增。而此前,中石油負責人對“氣荒”的解釋是:北方遭遇罕見大雪和冰凍,天然氣需求量急劇上升,不得不對長江以南的部分城市實行減供(其實,北方很多城市也在減供)。更有行業內的學者斷言:當前的天然氣價格太低,需要“理順”,否則中石油和中石化沒有積極性去勘探開發、增加生產。
這些解釋如出一轍:如果不讓壟斷的供氣企業有足夠的利潤可賺,減供和斷氣就是必然和經常的。市場已對此做出了反應,據報道,11月前半個月之內,國內天然氣批發價格平均每噸已暴漲500至700元,平均漲幅超過兩成。
問題是,所謂的“供求矛盾說”根本站不住腳。今年冬天確實來得有點早,降溫和降雪也比較突然和劇烈,天然氣的用氣量與往年相比,可能是多了點。可是,這絕不是不正常的,更不能構成減供甚至斷氣的理由。因為降溫幅度和降雪量并沒有達到平常年份的極端低溫和最大降雪量。在往年最冷的時候,供氣是正常的,而此時反倒供應不上?
把問題簡單歸咎于民眾和需求方,明顯在推卸責任。如果連這樣的需求水平,壟斷者都感到吃不消,只能說壟斷者在“故作驚詫”,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漲價也。
問題不在需求方,而在供給方。供給方,有三個環節,最上游的勘探、生產、進口,中間的管網輸送,以及末端的輸配。前兩個環節,都由中石油和中石化完全壟斷,最后一個環節有民營企業參與,但又完全受控于前兩個環節。所以,天然氣的最終價格,決定權牢牢掌控在上游的壟斷者手中。
國際能源署(IEA)前幾天發表的報告說:由于美國和加拿大的天然氣產量飆升,而全球經濟將繼續下滑,2012至2015年,全球天然氣供應將嚴重過剩,每年約富余2000億立方米。也就是說,全球天然氣市場已非賣方市場,而是買方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某一區域、某一時間段特殊供求矛盾為漲價的理由,多么牽強!
我們也承認,單靠國內氣源,不足以應付緊急之需。最近幾年,國家十分重視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國際合作,與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俄羅斯已達成了合作協議,進口似乎不是什么難事。作為最主要的進口國,中國比那些天然氣生產大國更有主動權和談判力量。所以,從最根本的氣源來說,起碼在今后幾年,不存在緊張的問題。
既然在天然氣的核心環節,不允許民營企業存在,那么,國有企業就要負起責任來,社會信譽對國有企業來說,是比利潤更重要的考核指標。而擔負社會責任,首先就體現在保證供給上,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諉,更不允許以假象混淆視聽,從中漁利。
天然氣企業保障供給的重要措施,一是管網的建設,二是進口天然氣接收站的建設。偏偏壟斷天然氣企業在管網和接收站建設上,都不讓人滿意。試想,如果管網容量更大些,質量更好些,只要上游不擰緊閥門,下游供應怎會吃緊? 去年春節期間,南方鐵路電網被冰雪完全破壞,電力機車無法開行,數十萬旅客滯留廣州。原來鐵路電網按照三十年一遇的風雪設計,長期不改造,百年不遇的大雪一來,全線癱瘓。“氣老大”和“鐵老大”都一樣,每年在獲得大量利潤的同時,卻不拿點錢改造管網等基礎設施,以應付“百年一遇”的特殊需要。再說進口接收站。現在,全國正在廣東、福建、上海建設進口天然氣接收站,目前尚在試運行中。這次因為氣溫突降而天然氣供應吃緊,本來應是接收站一顯身手之時,可是,試運行中的設施,卻根本排不上用場。人們有理由問,早前都干什么去了?怎么連這點戰略考慮都沒有呢?
我們是相信國企有社會責任感,能保證供應,才忍受他們的高價格和較次服務水平的,如果付了很大代價,而沒有換來壟斷企業自覺履行其社會責任,社會應該反思的是:壟斷國企其實并不那么可靠。那么,現在應該考慮的是,打破壟斷,全民參與,以多元化和充分競爭,來應對天然氣緊張的局面。至于壟斷企業的漲價,且慢推行!(王福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國進民退”越來越像頂大帽子
下一篇: 安全生產光說不練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