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地圖出版社的回應,雖然一些專業人士以及廣大網友并不完全認同,但我在這里更加關注的是:總理能夠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表達自己的觀點,中國地圖出版社面對總理的“質疑”,不唯上,不唯書,更不是像過去某些做法一樣:只要是高層領導的意見,被媒體披露后,便連夜召開會議,組織調查,追究責任等等,而是實事求是的將依據和理由公布于眾,理直氣壯地通過官方網站表明自己的觀點。這樣的輿論氛圍,應當說是我國社會的一大進步,我們應當感謝這個改革開放的時代。
我一向認為,在一個開放的社會里,普通公眾和國家高層領導都應當有對某個社會現象充分表達個人意愿的權利。但是在實踐中,中國幾千年來“官本位”的文化積淀使個人意愿表達受到了很大壓制。現在,隨著時代的進步,普通公眾要放松得多,但政府官員、尤其是高層官員就沒有那么自由,人們總認為高層官員在任何場合所說的言論都是官方的,對官員個人意愿很難包容或理解。比如,溫總理這次在北京35中學聽課時提出的地理教材問題,我個人更傾向于是總理作為一個普通聽課者、而非共和國總理的身份提出的。因為從媒體報道看,總理當時是聽完課以后提出,如果是以總理的身份,完全可以通過新聞出版總署、教育部等相關官方機構提出。
溫總理既是國家總理,又是一個普通人。同樣,我們的省長、部長、市長、縣長也是如此。對于官員們對某種社會現象的觀點表達,只要不是在會議場合、新聞發布會或者其他正式場合中,社會都應當允許官員以一個普通人的的角色表達個人意愿,相關部門或單位,也沒有必要如臨大敵一樣,把官員的一些個人表達,當成圣旨,而是要按照求真務實的原則,以正常心態對待領導的個人表達。(李季平)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入學年齡的原則與變通
下一篇: 地方公辦高校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