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村大批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但非剩余勞動力的過度轉移也給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經濟良性運行帶來了諸多問題:精壯勞動力外流,一是產業勞力削弱;二是農業生產由專職經營變為兼業經營;三是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緩慢;四是管理粗放,不合理種植現象嚴重。
建議:一是進一步加強網絡建設,突出科技創新。在科技網絡上,要不斷加強、提升和發展縣、鄉、村三級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彌補因勞動力減少對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二是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大力發展種植大戶或家庭農場。通過采取統一機械耕作、統一機械播種、統一應用優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機械收獲等方式,把現有的零散土地逐漸集中到種植能人手中,從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業產值。同時,鼓勵農民投資創辦家庭農場,這既可以有效促進農業發展,也可以為塑造新型職業農民奠定基礎。三是為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制定專門的財政、金融、保險等優惠政策,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和扶持。四是加大現代農業技術運用,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推廣農業現代化管理模式,提高農業生產中機械化運用率,投入更多的資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組織農民外出參觀學習,全方位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經營管理理念,強化市場意識,培養一批有文化、會管理、懂經營的現代職業農民。
(作者系浮山縣政協副主席,縣政協委員 王奠邑 解淑琴 梁永霞)
責任編輯: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