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社區矯正是提高特殊群體人員素質、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舉措。為依法規范實施社區矯正,將社區矯正人員改造成為守法公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以下簡稱“兩院兩部”)按照司法體制機制改革的部署,貫徹中央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要求,聯合制定了《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并于2012年3月1日起施行。2010年6月,襄汾縣開展社區矯正工作以來,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創新實踐,積極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路子。
11月29日,初冬的早上,室外溫度已降至零下3℃,給路上的行人帶來陣陣寒意,而在襄汾縣司法局六樓社區矯正教育培訓基地卻暖意融融,一群有著特殊經歷的人員正在聆聽一場針對他們的道德講座。講座完畢,來自全縣的42名社區矯正人員逐個走上講臺,暢談幾天來的學習心得……這已經成為襄汾縣社區矯正工作一項常態化的內容。按照社區矯正“監督管理、教育矯正、幫扶扶助”三大任務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總體目標要求,襄汾縣在社區矯正工作中,堅持寬嚴相濟、科技助力、社會參與、協調聯動,用心建設起社區矯正的“溫暖之家”。
堅守法律“警戒線”
從今年9月份開始,每個星期五上午9點,襄汾縣司法局都會對本周新接收的社區矯正人員進行集中宣告。參加宣告的人員主要有局領導、檢察院監所科工作人員、被矯正對象所在地司法所長和派出所人員、社區矯正人員、家屬和保證人員。宣告工作嚴格按照宣讀宣告紀律、入矯須知、宣讀保證書、檢察人員訓誡等程序進行,讓矯正人員從開始矯正第一天就感受到了法律的威嚴,從內心深處筑牢法律“警戒紅線”。
為了讓法律的“警戒線”時刻放在矯正人員的心上,襄汾縣司法局設立了報到室、宣告室、心理矯正室、信息采集室、監控室、檔案室,從接受矯正、矯正管理到解除矯正,建立起一整套細致的工作流程。社區矯正人員的檔案也分為紅、黃、綠三種顏色標注,分別代表嚴管、普管、寬管三個類別,堅持嚴管對象每星期當面報到一次、接受學習教育兩次,社區服務兩次,思想匯報兩次;普管對象每兩周報到一次,接受學習教育兩次,社區服務兩次,思想匯報兩次;寬管對象每月報到一次,接受學習教育兩次,社區服務兩次,思想匯報一次,電話匯報兩次,做到法制教育管理動態化、常態化。
對觸犯規定的社區矯正人員,該縣嚴格按照從嚴從重的原則予以處理。去年年底,古城鎮司法所社區矯正人員王某某不按規定參加學習勞動,該所按規定予以警告處分后,王某某仍然不以為然,經過與公安機關協調,給予了王某某治安拘留5天的行政處罰。并召開警示教育大會,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再教育、再警示。
構筑科技“防火墻”
科技利器的運用,構筑起了一道社區矯正的“防火墻”。該縣社區矯正監控室工作人員介紹說,社區矯正人員報到后,要在信息采集室進行指紋、身高、照片等信息采集,編號入網,進入公安部門特殊人群管理系統,實現和矯正人員手機互聯互通。上載全省社區矯正工作網絡平臺,通過這個網絡平臺,工作可以隨時監控到每個社區矯正人員的實時動態。通過短信或電話,通知社區矯正人員將所處位置、現有狀態手機拍照上傳至平臺,進行比對,隨機抽查社區矯正人員是否存在人機分離的現象。
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實現了對社區矯正人員的實時動態監管。趙康鎮司法所社區矯正人員趙某某,至今清楚地記得今年6月20日的情形:自己未經請假備案去臨汾處理急事,剛到臨汾沒半個小時,就接到司法所長的詢問電話,在說明情況后,辦事完畢,回來立即檢討,接受批評教育,表示要知錯即改,讓組織、家人放心。
共建幫扶“愛心島”
“我們在用法律和科技層面抓好社區矯正的同時,也著力從道德的層面去關愛、管理、關心社區矯正人員……”在與襄汾縣司法局局長趙劍鋒采訪交流間,來自該縣賈罕村的社區矯正志愿者武永賢走進了趙局長的辦公室。他抱著60余套關于從善感恩的叢書說:“自己掏錢印的,免費發給社區矯正人員讀讀看看。”
趙劍鋒高興地介紹說:“這可是我們社區矯正工作的功臣,像他這樣的志愿者在全縣還有380人。他們不計報酬、樂于奉獻,已成為社區矯正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按照“一對一”、“三幫一”、常見面、面對面、心貼心的原則,襄汾縣把全縣志愿者根據行政區域劃分,就近同社區矯正人員結成對子,志愿者經常深入到社區矯正人員中談心交流、教育勞動,讓社區矯正人員放下包袱、敞開心扉,交朋友、談認識,主動改造。
40歲的曹某某今年8月開始進行社區矯正。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在走訪談心當中了解到,曹某某有3個女兒,老婆常年有病,生活拮據。雖然家里養了幾十只山羊,但因不懂技術,羊常有死傷現象。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便通過畜牧站、“農家書屋”,利用電腦尋找養羊的相關資料送到曹某某手上。通過學習養羊技術,現在曹某某養羊數量增加到120余只,他高興地說:“有了這些技術,我明年打算再建兩個儲青池,將山羊的數量增加到200只。”
心理咨詢、溫情短信,是該縣社區矯正人性化管理的又一亮點。在司法局四樓“心理矯正室”,專業心理咨詢師正在對新入矯人員張某某進行問卷調查及心理測試,調查內容包括學習、生活、工作及人生觀、價值觀等10個方面的20個問題。經過綜合分析測試,結合張某某的心理狀態,心理咨詢師拿出了具體矯正方案。工作人員介紹,每個進入社區矯正的人員都要進行心理咨詢,掌握其心理狀態,便于以后的矯正工作。
“做人,人品為先,才能次之;做事,明理為先,勤奮次之;人生要學會不抱怨、不等待、不盲從”;“幸福凝聚汗水,前景光明無限。在舉國歡慶的中秋、國慶之際,襄汾司法局祝全縣所有社區矯正人員及家屬闔家歡樂、幸福安康、萬事如意!”在鄧莊鎮司法所,矯正人員李某打開自己的手機,一條條充滿人生哲理的短信讓人倍感溫馨。接受社區矯正的王某說:“我把收到的短信都保存了下來,時刻提醒自己要遵紀守法。”今年7月份以來,襄汾縣司法局通過“司法E通”,發送參加學習、公益勞動、幫教信息200余條。
用心呵護,真情幫教,建設社區矯正溫暖之家。從2010年6月開展社區矯正工作以來,襄汾縣已累計接收社區矯正人員500余人,解除矯正150余人,正在接收社區矯正人員350余人,無一起社區矯正人員脫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的記錄。
(通訊員 焦玉龍)
責任編輯: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