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13歲的他從吉縣黃河邊的一個小山村輟學,跟著同鄉去了外縣做小工,這一干就是15年,他從搬磚、和泥到后來的泥瓦小工,一直干到包工頭……1998年,他在臨汾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正當事業蒸蒸日上時,一個工程讓他賠了個精光,還欠下了近500萬的巨債……2014年4月,在他公司成立1周年慶典大會上,臨汾的許多文化、企業界名流都到場祝賀,大家紛紛贊揚他是窮山溝里飛出來的金鳳凰……現在他的公司資產近2000萬。他叫支衛平。
輟學打工“1983年,眼看就要開學了,我們家就連0.75元的書費和3元錢的學費也繳不起……”支衛平回憶說,為了不給父母增加負擔,他選擇了輟學。當時只有13歲的他能干啥?在黃河畔十年九旱,靠天吃飯,村里的地也不多,一年收的糧食都不夠全家人吃。“全家一年四季都吃玉米面、高粱面、蕎麥面等雜糧,做飯的時候都是用筷子往鍋里滴上一滴油……”支衛平說,看著同村的一些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現在書也沒得念了,天天在家吃閑飯可不行。”支衛平心里尋思著要出去賺錢,可是他年紀小,沒有人愿意帶,最后他磨了好久,同村一個本家親戚才勉強答應帶他出去做小工。“當時,小工一天只有1.5元,白天搬磚、和泥,晚上捂在被子里哭鼻子,因為手上磨起的水泡,一天下來全磨破了,疼得一宿睡不著……”支衛平說,那一年下來,他一共賺了180元錢,除了自己留下50元錢外,剩下的130元全部拿回了家。
第一桶金支衛平跟著親戚一起去大寧、隰縣等地打工,一干就是10年,從每天1.5元到后來的3元、4元、7元、9元、11元……1993年的時候,他做了包工頭,有了自己的一個施工隊伍。
1998年,支衛平來到臨汾,在這里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干活利索、講義氣,從小工一步步干到大工,再到包工頭,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他的施工隊干出來的工程每一個細節都過硬,因此在臨汾、襄汾、洪洞、古縣一帶小有名氣,一些老客戶都爭著給他介紹活兒。憑著過硬的技術,一年下來,他純收入達到了15000元。
由于發工資從不拖欠,跟著他的工人越來越多。
“有時候,為了趕工期,我們夜里加班加點,工人輪番上陣,工期緊的時候每天三班倒……這樣工人也能多拿工資。”支衛平說,為了保證施工質量,每一個工地他都親自查驗,每天只休息幾個小時。每年前半年活多的時候,他能瘦掉十幾斤。
經過在臨汾幾年的打拼,到2006年的時候,支衛平已經有了100多萬的存款。
傾家蕩產有了百余萬存款的支衛平再也不是那個繳不起學費的窮孩子了,他有更大的理想。“我要成立一個大公司,把村里和我一樣的窮孩子帶出來,給他們搭建平臺,讓他們實現自己的理想。”可是正當他事業蒸蒸日上、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一個工程讓他賠了個傾家蕩產。
“2006年,經朋友介紹,攬了一個廠房建設的工程,要投資400余萬元,工期約4個月,要是順利完成,這個工程可以賺50萬元……”支衛平心里盤算了很久,終于決定接下這個活兒,但是前期的投資需要自己墊付,本計劃4個月干完的活兒,結果拖了9個多月,最后由于甲方廠子沒有完工直接倒閉,支衛平前期的墊付血本無歸,不但自己的積蓄貼了進去,還借貸了400余萬元。
“真是奮斗十余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那段日子最難熬,每天就是躲債,然后偷偷出去重操舊業,做泥瓦工賺錢還貸款……”支衛平回憶說,家里每天都有人來要錢,我吃住在工地,賺一點錢就趕緊還一點,還不能讓別人知道在哪里干活,都是從銀行轉賬……大年三十半夜回家,初二早上天不亮就跑到工地躲債,實在是一下子還不起。但是有一點我可以承諾,我一定會一分不少連本帶利地還清貸款。”這筆巨債一還就是7年,直至2012年才全部還完。
苦盡甘來2011年,支衛平在朋友那里賒了一臺挖掘機。“那時候,只要有活兒我就接,只要結賬給現錢,不拖欠,就是利潤低一點也干。”支衛平說,到2012年的時候,債務已經還得差不多了,我的挖掘機、裝載機增加到了7臺。”2013年,支衛平注冊了一家工程機械租賃公司,注冊資金500萬,2014年4月,他的公司1周年慶典的時候,臨汾各屆名流、企業人士紛紛到場道賀,人們稱贊他是山溝里飛出來的金鳳凰……這時,支衛平的工程機械數量達到了25臺,光設備價值超過了1000萬元。
回想這些年來的風風雨雨,他說,朋友中辦企業的不少,但是能堅持到最后的確實不太多。這些年來,他的成功在于肯吃苦、講誠信,在他最困難的時候還敢有人賒機械給他,就是誠信的作用。
支衛平說:別人在你最困難的時候能信任你,這是你平常為人處事的積累,這是寶貴的財富。”記者 郝海軍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