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三次黨代會和市‘兩會’,提出了‘爭當排頭兵,再造新臨汾’的宏偉目標,向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發出了‘構建富裕臨汾、和諧臨汾、幸福臨汾、綠色臨汾’的動員令,再次在平陽大地掀起了新一輪的發展熱潮。會后,我們在學習會議精神中解放思想、在貫徹中謀劃發展、在落實中積極實踐,轉型的方向愈加清晰,跨越的信心愈加堅定,發展的步伐愈加提速。”這是襄汾縣委書記王國平、縣長程明溫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的開場白。
百舸爭流,不進則退。在全市轉型跨越、先行發展的澎湃大潮中,襄汾如何奮力趕超呢?他們信心十足地說,襄汾縣將以“現代農業基地、新型工業強縣、宜居宜業新區、帝堯文化之都”建設為方向,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注重統籌協調可持續發展,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和趕超戰略,推進“四大轉型”,實現跨越發展,五年再造一個新襄汾。
他們說,“四大轉型”一是實現由傳統農業大縣向現代農業基地轉型。就是要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和建立農戶+基地+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市場的現代農業新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畜牧養殖業和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加快農業調產步伐,抓好景毛、趙康等10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扶持10個年產值超3000萬元的農業龍頭企業;培育“丁村白蓮”、“晉鄉紅”等10個省級、國家級農業品牌。樹立“大規模、大園區、大品牌”觀念,加強規劃,整合資源,力爭做強做大,在全省、全國占有重要份額,把襄汾打造成全省優質農產品基地,全省畜產品生產基地,全省最大的蓮菜生產加工觀賞和中藥材家種基地,華北最大的茶樹菇、三櫻椒種植基地,全國最大的生地營銷基地。
二是實現由傳統焦鐵大縣向新型工業強縣轉型。按照傳統產業新型化的思路,完成焦鐵企業的整合重組,組建大企業、大集團。同時,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延伸產業鏈條,搞精細化加工,把傳統產業做強做大、做精做細。“十二五”期間,重點培育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骨干企業8—10個、30—50億元的優勢企業3—5個、上百億元的旗艦企業2—3個,積極向上爭取政策支持和整合外地產能,力爭實現1000萬噸煤、1000萬噸焦、1000萬噸鋼鐵和100萬噸鑄件的“四個一”產能目標。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按照新興產業規模化的思路,大力發展精密鑄造和高檔鑄造,努力開發汽車零部件和整機裝配件,把優質的鐵礦資源優勢變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同時,積極發展新型材料、新能源和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三是實現由城鄉分隔的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的宜居宜業新區轉型。根據全市“一城三區”總體布局,作為大臨汾市的南城區,襄汾縣將堅持科學規劃引領、基礎設施先行,堅持“東提、西擴、北推進”思路,拉開、拉大城市發展框架,加快道路改造和水、電、暖、氣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創新城市發展和管理模式,特別是在百公里汾河文明城市工業走廊建設中按照市里的統一規劃,以“現代農業示范區、高新技術承接區、旅游觀光重點區、城鎮建設引領區”為目標,加大投入,把襄汾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發展、文化特色鮮明、城市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宜居宜業新區。
四是實現由文物旅游資源大縣向“帝堯文化之都”轉型。根據全省發展根祖文化大旅游的總體思路,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加快以丁村、陶寺為代表的遺址類,以雙龍湖、丁村白蓮等為重點的生態觀光類,以趙盾故里等為依托的歷史人文類文物旅游保護和開發步伐。最重要的是選準主題、找準定位,確立襄汾縣在全國、全省文化旅游大思路中的獨特地位。在保護好丁村遺址、陶寺遺址、丁村民宅文物的同時,深入挖掘其潛在的文化內涵,搞好開發利用,加快丁村人國家遺址公園建設,加快全縣文物文化景點的策劃、規劃和建設,打好全縣文化旅游這張牌,使襄汾悠久燦爛的文化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中流擊水三千里,揚帆破浪正當時。立“轉型”之志,行“跨越”之為,超常規、高標準、大手筆、大氣魄地謀劃推進襄汾的轉型跨越、先行發展,是記者在采訪結束后對襄汾當前工作的感受。“全力實施‘四大轉型’戰略,方能實現‘五年再造一個新襄汾’的富民強縣目標”這是襄汾的宣言。(記者 李輝)
| 【責任編輯: 李甲】 |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城鄉齊邁步 百業共發展
下一篇: 全面推進“三縣”四化”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