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市第四次黨代會和‘兩會’對未來五年作出了科學謀劃和部署,激發了全市上下干事創業的熱情。特別是黨代會響亮提出‘建設富裕、文明、綠色、幸福新臨汾’的宏偉目標,鼓舞人心,催人奮進。我們將以此為指引,進一步完善發展思路,明確發展方向。”10月27日,面對記者的專訪,霍州市市委書記崔山原開門見山。

霍州市市委書記崔山原在七里峪景區調研旅游開發工作。張軍華 攝
“貫徹落實市第四次黨代會和市‘兩會’精神,最關鍵的就是抓好落實,突出一個‘干’字。”崔山原說,“霍州市將按照市四次黨代會和市‘兩會’的要求,緊緊圍繞‘進軍省強市、全面達小康,共建文明開放幸福美麗新霍州’總目標,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統籌推進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加快工業轉型,推進農業增效,提升三產水平,打造宜居城市,優化發展環境,增進群眾福祉,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奮力開創霍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嶄新局面。”崔山原說,以市第四次黨代會和市“兩會”精神為坐標,要進一步強化趕超意識,加快產業轉型。為此,霍州市圍繞市委“345”戰略和市政府“12345”目標,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
一是抓產業轉型,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工業方面,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推進煤炭企業改革發展的安排部署,強化霍煤、國電、兆光等煤電企業運行監測,幫助企業減負排難、平穩運行。加快推進天然氣液化調峰儲氣、鋁土礦綜合利用、粉煤灰綜合開發、億能電器新能源汽車等項目建設,全力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農業方面,堅持夯實基礎、突出特色、深化改革的發展要求,推動規模經營,提升質量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發揮農業三大產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努力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上取得新突破。旅游三產方面,繼續推進“中鎮霍山·華夏州署”旅游品牌建設,加快七里峪景區三期建設和陶唐峪景區綜合開發。突出霍州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特色,爭取啟動州署東西輔線修復工程。有序推進朱家大院、媧皇廟、祝圣寺等文物古跡保護修繕工程,著力打造集歷史文化、人文風俗、紅色教育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優勢,吸納更多的客商來霍投資興業,新上一批高品質、高效益的物流、餐飲、商場等三產項目。
二是抓基礎建設,打造宜居宜業城市。堅持以新型城鎮化為突破口,突出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兩大重點,打造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宜居宜業城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嚴格按照城市規劃,每年以20%的速度逐步推進水系、弱電、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如期完成規劃任務;實施市區道路改造“清零”工程,對所有城市主要道路全部進行高標準整修,逐步打通斷頭主街和道路,實現市民出行便捷舒暢;優化城市布局,堅持“只拆不建”和“拆而少建”的原則,騰出一定的空間,用于綠地、公廁、停車場、小游園等設施建設,讓綠色成為霍州城市的鮮明特征;完善供氣、供熱、供排水、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工程建設,盡快向城市郊區輻射;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推進城中村、棚戶區、舊商業區、舊工業區增綠與改造的有機結合;加快霍東新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原有規劃項目盡快實施,實 現城市東擴;加快辛置、白龍、大張、李曹、退沙等特色小城鎮建設,提升新型城鎮化水平。加強城市經營管理。繼續引深衛生城市、文明城市、特色園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四城聯創”,爭創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市;建立市政管理長效機制,嚴格落實門前“五包”制度,規范各類廣告牌匾,推動城鄉環境面貌大幅提升;規范社區管理,完善社區功能,提升市民素質,實現政府、企業和市民對城市的共管共享。
三是抓民生改善,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加快推進教育文化、衛生計生、社會保障等工作,進一步提升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教育文化方面,鞏固和提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加快推進勞動技校、市二中多功能運動場、公辦幼兒園建設,加強教師隊伍管理,全面開展校長、教師交流任職工作,全面優化師資結構,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衛生計生方面,加快推進新醫院建設,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保障體系,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社會保障方面,進一步提升養老、醫療、失業、生育等保險的參保水平和覆蓋率,全面加快廉租房、經濟適用房、棚戶區改造等工程,積極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及子女的就業、醫療、上學等問題,加大弱勢群體救助,盡最大努力保障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
四是抓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健全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110指揮中心和“天眼工程”建設,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社會安全感和滿意度。加強信訪穩定工作,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渠道,力爭把各種不穩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狀態。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嚴格落實節能工作目標責任制,整治工業污染,淘汰落后產能,加強環保執法,堅決完成上級下達的環保指標任務。加強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著力改善城鄉面貌,促進城鄉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大力實施綠化造林工程。狠抓安全生產,加大公共安全投入,落實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建立健全應急處置體系,嚴防各類事故發生,切實保障廣大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引深“六權治本”,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政務公開,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府公信力。記者 李衛紅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