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日前,隨著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在洪洞縣廣勝寺鎮柴村鱘鱒魚養殖基地,管理人員李高斌正穿著水靴穿梭在32個整齊排列的養殖池間,手中的撈網輕輕攪動池水,成群的虹鱒魚、鱘魚聞聲聚攏,尾鰭劃出靈動的水痕。
“以前村里閑置的魚塘荒草叢生,誰能想到現在變成了‘聚寶盆’!”李高斌一邊查看魚群生長情況,一邊笑著說。如今的柴村,正以特色產業為筆、以集體經濟為墨,在霍泉畔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篇章。
柴村曾是典型的農業村,雖緊鄰廣勝寺景區、坐擁霍泉優質水資源,但長期以來,零散的耕地、閑置的集體資產讓村集體經濟發展陷入“瓶頸”。“守著好山好水,不能讓村民一直窮下去。”柴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高月平的話,道出了村“兩委”班子的共同心聲。經過詳細謀劃,2022年,柴村確立了“整村打造康養旅游區、建設3A級景區”的發展目標,分近期、中遠期兩步走,而激活集體經濟的“第一粒扣子”,便扣在了霍泉邊的魚塘上。
2023年初,高月平隨著鎮村干部專程赴山東省日照市考察學習魚類養殖技術。在那里的三文魚養殖池邊,看著清澈水中游動的魚苗,高月平眼前浮現出霍泉的景象:“霍泉水溫常年14℃-17℃,水質達標,村里還有14.5畝閑置魚塘,這不就是發展冷水魚養殖的天然優勢嗎?”回村后,村“兩委”連夜召開研討會,最終“建設鱘鱒魚養殖基地”的方案全票通過,一個投資530萬元的村集體獨資項目正式落地。
同年3月,挖掘機開進了閑置魚塘,夯基防滲、建設養殖池、購置增氧設備……施工隊日夜奮戰,村民也主動前來幫忙,有的運送建材,有的清理場地,昔日冷清的魚塘邊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這是咱村自己的項目,自己干心里會更踏實。”村民王師傅的話語,代表了大家的心聲。
“魚養得好,更要賣得好、吃得香。在養殖基地健康發展的基礎上,我們通過延伸產業鏈來壯大村集體經濟。”高月平說道。同年6月,柴村決定利用村里的閑置房屋建設“尋魚柴村”農家樂,將新鮮的鱘鱒魚直接端上游客餐桌。兩個月后,農家樂正式開業。
走進農家樂,古色古香的包間、干凈整潔的涼亭讓人眼前一亮,廚房內,廚師正忙著處理剛從養殖基地撈來的活魚,“現撈、現殺、現做”是這里的特色。“一魚八吃”是招牌菜,芥味皮筋彈性爽口,糖醋魚柳外酥里嫩,剁椒魚尾鮮辣開胃……每一道菜都引得游客贊不絕口。“從養殖基地到餐桌,不到20分鐘,這新鮮勁兒在別處可吃不到。”來自侯馬的游客張女士一邊品嘗清蒸魚,一邊說。
農家樂的紅火,不僅帶火了柴村的養魚產業,更鼓了村民的“錢袋子”。服務員、廚師、收銀員、保潔員……不少村民都在這里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崗位。“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保潔員李阿姨笑著說。
如今的柴村,村集體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雪球”越滾越大。而該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被用于鄉村建設:完善村內基礎設施,硬化道路、安裝路燈;開展“積善成嘉”積分兌換活動,鼓勵村民參與鄉村治理;幫扶弱勢群體,為困難家庭送去溫暖……一系列舉措,讓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產業興旺、形象變美,近年來,柴村先后被授予“洪洞縣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示范基地”“洪洞小吃——鱘鱒魚原材料養殖基地”稱號。如今,柴村正依托廣勝寺景區,謀劃打造“1+N”文旅項目集群,農夫園、艾草文化園、書畫文創基地、福潤苑采摘園等項目正在推進中,一條串聯14個項目的農文旅示范走廊也將建成。
“我們養殖基地目前已經增加了育苗池,可以為魚子醬廠家供貨,未來我們要讓柴村的魚‘游’向更廣闊的市場。”高月平站在村口目光堅定。從以前的閑置魚塘到如今的“聚寶盆”,從單一農業到“養殖+餐飲+文旅”多元發展,柴村以集體經濟為引擎,走出了一條特色振興路。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這個霍泉畔的小村莊,正以蓬勃的生機,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記者 潘華玲 白 潔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