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玉 立德樹人造就文明家庭
臨汾新聞網訊 “用心做事,不圖回報。”這是郭世玉常說的一句話,也是她孜孜以求的目標。
在洪洞,提及郭世玉,熟悉她的人都會夸贊不已,稱“她是我們洪洞縣的一個大好人,這個家庭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家庭生活美滿,其樂融融,全家人的善行美德影響了身邊不少人共同加入到公益行動中。

多年的堅持和無私付出,郭世玉一心把關愛奉獻給社會。在她看來,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事兒。
因為事跡突出,郭世玉家庭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2月14日,記者來到郭世玉的家中,采訪這個“金牌”家庭背后的故事。
赴京領獎 兒媳為婆婆添新衣
這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家,簡單的家具看起來有些年頭了,但陳列得井井有條,最顯眼的當屬在客廳懸掛的那幅全家福,瞬間讓人感覺這個家庭的溫馨和溫暖。
“這是兒媳婦給我買的新衣服,說紅色看著喜慶。”得知婆婆要去北京參加“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后,兩個兒媳婦便為她專門買了一身新衣服。一輩子樸素慣了的郭世玉還有點不習慣,但這是兒媳婦的心意,她也就欣然接受了。
“好是好,就是價格有點高。”聽似抱怨的話語,但郭世玉難掩心中的喜悅。
在郭世玉眼中,兩個兒子和兒媳婦都十分懂事,對她們二老很孝順,不管是生活上還是搞公益活動,都給了她很大支持,讓她可以全身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兒。
“雖然去過北京很多次,但這次的意義不一樣。”郭世玉說,她此次去領獎不僅僅代表自己,更是代表臨汾、代表山西。去北京之前,她就暗暗想,一定要展示一個良好的形象。” 此次參加“全國文明家庭”表彰,留給郭世玉印象最深的就是,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這是她做夢都沒有想到的。
“咱也只做了點力所能及的事,黨中央對咱如此重視和嘉獎,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動力。”郭世玉說,她更堅信自己的選擇,不管有多難,一定會堅持做下去。
愛系軍營 官兵心中的“郭媽媽”
記者和郭世玉一同來到洪洞縣公安局消防隊,消防官兵們正準備訓練。看見郭世玉,大家都圍上來稱呼“郭媽媽好!”她拉著官兵的手噓寒問暖,像久別的親人一樣。
“郭老師可是我們的好媽媽,她對消防戰士甚至比對親生孩子還親。”洪洞縣公安局消防大隊高黎鋒說,雖然有時候嘴上叫郭老師,但是心里卻把她當成媽媽。”
用郭世玉的話說,她與兵有著不解之緣,愛人是一名轉業軍人,她也是退休干警,兒子畢業后也參軍入伍。
2003年,退休在家的郭世玉了解到軍營文化生活較為單調,便主動到洪洞消防隊為戰士們服務。她創作的第一個群口快板《英雄的消防兵》,在當年的“八一”晚會上贏得雷鳴般的掌聲。此后,她一鼓作氣,創作了小品《最后的軍禮》、音樂小品《感謝有你》等,歌頌消防官兵。
2004年12月,郭世玉把經常在一起活動的舞伴們組織起來,成立了“洪洞縣媽媽愛心團”。從那時起,每逢春節、七一、八一、中秋等節日,她都帶著“媽媽愛心團”慰問消防官兵,與官兵們一起聯歡,包餃子、聊家常,讓遠離家鄉的官兵們感受家的溫暖,體會到媽媽的關愛。
雖然時隔十多年,郭世玉還清楚記得第一次去軍營的情形。“當時我們十幾個人帶著在家里做好的麻橢,還買了些物品,騎著自行車送到軍營。希望這些遠離家鄉的孩子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十幾個年頭過去了,官兵走了一批又一批,可郭世玉一直堅持,她把所有的心血都傾注在這些子弟兵身上。為了更好地宣傳消防知識,她組建了兩支上百人的消防志愿者宣傳隊,自編自導自演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消防節目,進工廠、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宣傳消防知識,她本人也于2015年被公安部消防局評為“消防宣傳大使”。
不僅如此,她還經常組織“媽媽愛心團”去敬老院、孤兒院看望慰問,關愛留守兒童、資助貧困生上學,送去對他們的關愛。
十幾年來,媽媽愛心團”上百次慰問的所有費用都是郭世玉及其家人承擔,受母親的影響,兒子兒媳也都投身到公益事業當中,把擁軍當作責任,把服務社會當作使命,無償提供經費支持,全家人共同攜手,譜寫了一曲投身公益、助人為樂的贊歌。
相濡以沫 老伴默默做好后勤
“老頭,咱們家的榮譽也有你的一半。”多年來,郭世玉在外奔波做公益,老伴李七生自然成了她的堅強后盾,家里的事,他默默地承擔著。
今年69歲的李七生,1977年從部隊復退回到洪洞,先后擔任鄉鎮書記、縣農業局副局長等職,在郭世玉眼中,老伴就是個實干的人。
2008年,李七生突發腦溢血,幸虧搶救及時沒有生命危險。這些年,他發病3次,雖說恢復得不錯,但郭世玉每天在外操勞顧不上自己的小家,李七生沒有任何怨言,默默地做好家里的事情。
正在采訪時,李七生買菜回來了,郭世玉走到門口接過老伴手里的菜,老頭,辛苦了,趕緊回來,外面冷。”沒事,不冷,你忙你的吧。”……老倆口說著,相互攙扶著進了家。
“我覺得只有家的溫馨、關愛、支持,才能有我的現在。”郭世玉把這多年的榮譽歸功于家庭的和諧、團結。
從1973年結婚到現在,兩口子沒有吵過嘴紅過臉,工作中相互鼓勵,生活中互相扶持,相敬如賓。
因為舉行慰問演出的節目都是郭世玉擔任總編導,工作量自然十分大,有時晚上睡覺睡到半夜,突發靈感,她便起身吆喝老伴:老頭,快。”李七生會很默契地把記事本和筆遞給她,并陪她進行創作。
“老頭確實付出很多,知冷知熱,疼我愛我。”郭世玉說,她經常參加完活動后,累的腰酸腿疼,老伴便打好熱水,為她搓腿按摩。
李七生不善言談,對于郭世玉選擇的事,他從來沒有怨言,閑來無事,他便自己在家里練習書法。
“人生最大的美德是尊重,最大的修養是包容,心若窄處處是怨言,心若寬處處是春天。”多年的人生經歷,郭世玉總結,尊重他人能讓人得到想象不到的東西,要用包容之心去面對生活,用善意和大愛去感染生活,有好的品德和美德就會擁有幸福的生活。
明理兒媳 把公婆當作親爹媽
“美德靠弘揚,孝道靠傳承,父母堅持做,兒女跟著行。”這是郭世玉一家的家風教育。
1973年,城里姑娘郭世玉嫁給了復退軍人李七生,由于公公去世早,婆婆一個人拉扯大幾個孩子,他們結婚時老人已經60歲了。明事理的郭世玉把結婚后第一個月的工資交給婆婆:媽,這個家你來當。”她這一舉動感動了丈夫,也感動了婆婆。
郭世玉生孩子時,婆婆因腰傷不能下地,郭世玉一邊照顧剛落地的孩子,一邊為老人洗衣擦身,端屎端尿。在與婆婆生活的27年里,郭世玉沒有與老人紅過一次臉,老人一輩子不容易,順就是孝。”郭世玉對老人的尊重和關愛,同時也被她的兩個兒子和兒媳看在眼里,記在心中。
“婆婆也是媽!”采訪中,兩個兒媳婦都不約而同講出同樣的話。在她們眼中,婆婆就是她們的榜樣,上行下效,婆婆怎么做,我們怎么學,婆婆做的事都是好事,對我們后輩人在精神和心靈上的影響都很大。”
都說婆媳婦關系難處,但在郭世玉家里,婆婆與媳婦卻親如親生母女。郭世玉說:我沒有女兒,但兩個媳婦就像我的女兒一樣,她們甚至做的比女兒都好。”
郭世玉與兒媳婦的關系,讓鄰居們看起來都十分羨慕,“這家人,媽媽是好媽媽,媳婦是好媳婦,打著燈籠都難找。”2013年,郭世玉被查出患惡性腫瘤,全家人全力以赴,在老伴的關心下,在兒子、兒媳的精心照料下,郭世玉的病很快恢復了。剛做完手術,兩個兒媳婦輪流為婆婆按摩搓腿,同房的病友都以為她們是老人的女兒。在得知是兒媳婦時,病友們都贊嘆不已,夸郭世玉有福,有兩個好兒媳婦。
正是因為有家人的關愛與鼓勵,郭世玉成功戰勝了病魔,她又重新帶領“媽媽愛心團”繼續她的公益之路。
郭世玉身體不好,兒子兒媳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們勸慰道:媽,你身體不太好,就別那么拼了,盡力了就行,別累垮了身體,你可是咱家的頂梁柱啊。”
知道郭世玉放不下她的公益事業,兒子兒媳們都表示“我們接過媽媽的接力棒,媽媽盡力而為,我們全力以赴,將媽媽的事業繼續做下去。”
“老輩行孝在我們眼中是楷模,我們行孝在后輩眼中是榜樣,孩子行孝在我們眼中是傳承。”郭世玉有自己的理解,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她“立德樹人”的家風,成為千萬家庭學習的榜樣。
記者 張瑩超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