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農技推廣站全體人員第一時間奔赴農業基層,采集受災作物的第一手資料數據。當天中午,受災情況的相關數據就已匯集到推廣站的技術人員手中,下午,受災農作物技術指導意見就已發放到各區縣,傳達到各災區農民手里。在這群既忙碌又焦慮的人群中,就有北京農業技術推廣站團支部書記裴志超的身影。

北京農業技術推廣站團支部書記裴志超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 劉一夢 攝
“農業技術推廣一直秉持的信念就是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土地產出。”裴志超告訴記者,農業生產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尤其對于北京地區的農業來說,深受氣象條件的約束。“近幾年,北京遭受氣象災害比較頻繁,特大暴雨、北部山區急劇倒春寒、干旱,每次氣象災害的發生基本都是幾十年一遇,對農業技術推廣員來說,農業的自然災害就是工作中的一大困難與挑戰。”
在裴志超看來,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就是一個“與天斗與地斗”的過程,而應急的機動能力和深厚的技術積累是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及時診斷災情,第一時間提出對應技術指導意見的重要素質。
選擇農業 身上注定多幾分塵土
雖然從小在城市中長大,但裴志超卻對田里鄉間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向往與好奇。“童年最大的樂趣就是回老家,農村雞犬相聞的農舍、阡陌交通的田間,對于那時候的我來說就像世外桃源一樣,讓人放松、愉悅。”裴志超說。
正是記憶中對農村的留戀,對大自然的向往,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裴志超。這也是他選擇研究生專業和職業發展時,毅然決然選擇投身農業的原因。2010年,從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畢業后,裴志超如愿以償進入北京農業技術推廣站,從事玉米高產栽培的技術推廣工作。

裴志超在田間查看農作物生長情況。裴志超供圖
從大學校園的學生到農業技術工作者,從明凈的課堂到滿是泥土的農田大棚,面對這期間的轉變與辛苦,裴志超打趣地說道:“對于農業大學出身的學生來說,好像大家身上天然地帶有作為農業工作者的質樸與勤勞,自然會與田間泥土‘為伍’。”多沾染一些塵土,多負擔一份辛苦,這似乎是農業工作者共有的特質。
在良田與白云間 與農民做朋友
與農民打交道,是農業技術推廣人平時工作的日常。談及與農民相處的經歷,“淳樸”與“真誠”是裴志超最真切的感受。“農民對新的農業品種非常渴求,屢屢與他們溝通交流,他們都會非常熱情真誠地聆聽,吸收新的知識。”
每年西瓜成熟的時節,北京市順義區大孫各莊村鎮小塘村的農民張建廣就會給裴志超打電話,讓他去村里看看,嘗嘗新鮮的西瓜。
順義區大孫各莊村鎮小塘村是裴志超剛參加工作時進行基層蹲點的地方。蹲點期間,裴志超發現,當地村民種植玉米的密度較低,導致玉米產量同比減少。裴志超希望向村民推薦提高玉米種植密度的新技術,然而新技術所存在的風險將會直接影響村民種植收入,因此,不少農民并不愿冒險嘗試。

裴志超與農民進行種植技術交流。裴志超供圖
怎樣用自己所學切實地幫助農民,使他們能夠信服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呢?裴志超找到了村里最大的農戶張建廣。“我告訴他增加種植密度必須引用新技術,我以他承包的土地做示范,我們倆一起下到地里,一行一行地操作種植,播種時候的種植密度我也給他鼓了鼓勁,從四千株每畝,增加到六千株每畝。”
當年,張建廣承包的一百畝地都引用了這項新技術,種植產量從過去的6000余斤提升到接近8000斤。正是這種實實在在的效益,直接觸動了村里的其他農戶。第二年,整個村都用上了新技術,農戶張建廣也成為了這項技術的代言人。
紙上得來終覺淺 基層蹲點本事練
對于新入職的農業工作者來說,唯有下到基層一線去實踐鍛煉,才能更好地找到所學知識與農業生產的完美結合點,使自己所學的專業技術能夠有用武之地。于是,青年人到基層蹲點鍛煉就成為了北京農業技術推廣站的一大特色。
“新入職的年輕人會被安排到農村一線,讓他有更多機會直接接觸農村,有利于更快地轉變角色,褪去身上的書生氣。”從2009年起,北京農業技術推廣站常年堅持開展青年人基層蹲點鍛煉的實踐活動,所有新入職的年輕學生都要到農村生產一線,或是合作社、農場進行基層鍛煉。本科生畢業要到基層蹲點三年,碩士生畢業需要兩年。

北京農業技術推廣站的青年技術推廣員。裴志超供圖
“很多年輕人都是抱著留在大都市工作的夢想而來,猛然讓他去偏遠的農村,心理上的波動在所難免,尤其是工作方法遭受挫折,或是理想化的技術無法實現。”裴志超告訴記者,北京農業技術推廣站團支部會安排已經完成蹲點任務的同志與年輕同志定期交流,分享經驗,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們的顧慮。
作為首批完成基層蹲點任務的裴志超,以“過來人”的身份分享一線蹲點的感受。“只有投入到生產一線去,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才能獲得真正扎實的農業知識,才能更好地了解北京農民農業的現狀,使自己的知識與實踐融會貫通,真正服務于農業發展。”裴志超坦言,只有立下目標、帶著任務去蹲點,才能有所收獲。“新同志入職后會帶著任務去基層,期間安排中期考核,在蹲點結束之前需要完成目標任務,最后組織驗收,合格者就可以回到推廣站點工作。”
到基層一線蹲點鍛煉,不僅幫助新入職的年輕人盡快適應今后的工作環境,也為農業一線生產解決了諸多難題。
如今,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已有45位青年完成基層蹲點工作。基層一線的蹲點活動展開以來,蹲點地點涉及28個鄉鎮,涉及14個農作物,進行試驗140多項,已經解決北京農業一線生產當中的問題達到40多個。

北京農業技術推廣站榮獲“全國五四紅旗支部”稱號。裴志超供圖
作為北京農技推廣站的團支書,裴志超對團中央授予的“全國五四紅旗支部”稱號倍感榮幸,他直言,這是工作以來所獲得的榮譽獎項中最有成就感的一個。“我覺得正是大家這種永遠年輕的朝氣心態才是團組織、團員青年‘永葆青春’的秘訣。”(中國青年網記者 朱夢琪 實習記者 劉一夢)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