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金秋時節,瓜果飄香。近日,走進大寧縣太古鎮嶺上村,一孔孔磚砌窯洞前,潔白的羊群正悠閑地吃著草料,嶺上村養羊戶馬寶新滿臉笑容:“以前這土窯塌了之后就一直閑置著,去年縣上投資給箍了磚面,改造成新羊圈,現在里面養著120多只‘黃河灘羊’。我做夢也沒想過,這舊窯洞還能‘生金’!”
馬寶新所在的嶺上村,共轄5個自然村,耕地面積1600余畝,現有73戶、179人。近年來,嶺上村因地制宜、化“廢”為寶,積極引導農民將廢棄窯洞改造成圈養場地,專門用于養殖“黃河灘羊”,冬暖夏涼的窯洞不僅為羊群生長繁殖提供了優良環境,節省了大量養殖成本,還有效帶動了農民收入穩步增長。這一舉措,成為推動“千萬工程”和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政府引導——舊窯洞變身“聚寶盆”
嶺上村地處黃河岸邊,光照充足、氣候溫和、水草資源豐富,廢棄土窯洞數量多、分布集中,依托這一條件,大寧縣委、縣政府領導經過充分調研,出臺政策、落實資金;太古鎮負責具體實施土窯洞養羊的民生工程;嶺上村兩委班子挨家挨戶動員村民積極申報,全力推動廢棄窯洞改造養羊項目落地生根,確定了18戶村民的廢舊窯洞用于發展圈舍養羊產業,在新的庭院經濟發展中搶得先機。
2024年,太古鎮先后投資619萬元為全鎮107戶村民磚砌土窯洞259孔,并積極申報項目為每戶養殖戶提供價值上千元的巨菌草種子、黑小麥種子、復合肥與化肥;在完成羊圈修繕加固后,還為每戶配備割草機、蓄水桶和太陽能路燈,從場地到設備、從種植到養殖,做好健康養殖全鏈條保障,充分調動了村民參與“黃河灘羊”圈養產業的積極性。
典型增效——激活養羊業“一池水”
“利用土窯洞圈養‘黃河灘羊’,這種模式既節約土地資源、美化村莊環境,更重要的是為農民找到了一條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嶺上村黨支部書記王蒲說。
村民馮文亮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政府給他改造了3孔窯洞,使其變成了標準圈舍,他投入5萬余元購買了一批種羊,開始當起“羊倌”,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
“在廢舊土窯洞養羊切實可行,有上級支持,修窯改圈,節省了不少成本,而且窯洞夏涼冬暖,特別適合羊的生長,只要精心管理、科學飼養,當年發展、當年收益、當年致富,真是個好項目。”馮文亮說,村里正在探索對羊肉進行塑封包裝,精細銷售,并在窯洞民宿經營農家樂推出“黃河灘羊”涮肉,提高羊的附加值,讓土窯洞發揮作用,給村民帶來“真金白銀”。
精準測算——養殖戶增收發“羊”財
“以前放養山羊,辛辛苦苦干一年,除去各種成本,剩不下太多錢。現在圈養‘黃河灘羊’,7個月左右就能出欄,今年預計能出欄60多只。去年開始圈舍養羊以來,我就多掙了四五萬元。”養羊戶馬瑞富蹲在羊圈前算“增收賬”,把圈舍養羊的優勢說得明明白白——這些好處,在村民們的“致富賬本”上,更是體現得格外明顯。
過去放羊只盯著羊肉賣錢,現在圈舍養的羊不掉膘、長勢勻,不僅羊肉出肉率比以前高,羊毛、羊絨也成了“香餑餑”。每斤羊毛比以前多賣十幾元錢,羊毛、羊絨產量也增多了,馬瑞富今年單靠賣羊毛就比以前多賺了3000余元。以前放羊“靠天吃飯”,水草好時羊長得快些,遇上天旱就掉膘,一年才能出欄;現在圈舍養羊不到一年就能繁殖一次,羊7個月就能達到出欄標準,生長快、上膘快,養殖效益幾乎翻了一番。更重要的是省時省力、一舉兩得:以前放養山羊時得全天跟著羊群跑,一天下來累得直不起腰;圈舍養羊后時間規律,每天定時添草、定期防疫就行,不用再“圍著羊群轉”,種莊稼和打零工兩不誤。
如今,嶺上村已有18戶村民投身圈舍養羊的新興產業之中,養羊大戶存欄達200多只,全村總存欄量達1000余只,今年預計總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
據了解,太古鎮在發展圈舍養羊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拓寬銷路,解決養羊戶的后顧之憂,讓村民們發展產業的勁頭越來越足。今年新增土窯洞養羊27戶,維修改造廢舊窯洞57孔,預計到今年年底全鎮圈舍養羊達到23000余只,嶺上村的土窯洞里,正孕育著鄉村振興的動人故事。(侯耀強 張麗榮)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