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隰縣縣城東約20公里,隱匿于呂梁山脈深處的一個小村莊,名叫“白耳”,隸屬寨子鄉。
村前深溝峭壁,村中是平展開闊的塬面。駐足村南路旁的一片玉米地,視野開闊,有扼守村口之勢。白耳村原黨支部書記張三玉說:“這里曾是龍王廟,當年八路軍阻擊日軍的地方。”
年逾六旬的張三玉,雖非戰斗親歷者,卻對白耳里掩護戰始末了然于心。“小時候,村里把廟上的木料拆下來蓋學校,我們常能從土坯墻上摳出子彈殼?!闭歉篙叺闹v述、兒時的記憶,加之史料的佐證,這場發生在家鄉的激戰深深烙印在了他的腦海中,每每講起來總是滔滔不絕——
1938年3月末,午城戰斗之后,日軍第108師團第25旅團損失慘重,放棄了大寧、蒲縣等據點,退回臨汾休整。旅團長中野直三少將十分窩火,急欲找對手決斗,可是八路軍神出鬼沒,飄忽無常。正當中野焦躁異常之時,他得到了一個情報:中國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衛立煌率一旅部和警衛人員,從陜西渡過黃河,由大寧晉綏軍防地向呂梁山區進軍。中野認為這是一個絕好的立功機會,親率主力2000余人再次西犯午城、大寧。
衛立煌一踏上黃河東岸,中野就立刻派出飛機和地面精銳部隊進行地空聯合行動。由于他的每一步行動都被日軍偵知,不管走到哪里,日軍就跟到哪里,因而連連吃虧。在進退兩難之機,衛立煌派人與八路軍聯系,請求支援。
時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得此急訊,立即命令就近的115師予以救援。115師代師長陳光立即命令第686團2營5連從定國、馬家分兵兩路迅速占領隰縣白耳有利地形。連長王永錄率全連火速出擊,一邊轉移群眾,一邊部署火力,全力阻擊日軍。
機槍剛架好,日軍18名騎兵便來到了村邊,進入5連火力射擊范圍。5連機槍手集中掃射,敵人頓時人仰馬翻。后續日軍聽到密集槍聲,隨即用重炮猛轟,一時間五連陣地火光沖天、塵土滾滾。
脫險后的衛立煌來到駐上留村的第686團指揮所,從望遠鏡里看到陣地濃煙四起、遮天蔽日,問:“陣地上有幾個團?”團長楊勇回答:“只有一個連。”衛立煌惋惜地說:“那個連完啦!”
然而,事實出乎衛立煌所料。日軍重炮轟擊后,大批步兵步步進逼,企圖奪取陣地。但5連戰士憑借頑強意志和集中火力,一舉摧垮了敵人的首次沖鋒。日軍旋即組織第二次更猛烈的進攻,他們發現村南小樓是八路軍的制高點后,炮火傾瀉而至。兩名戰士不幸受重傷,其中一人下體被彈片重創,血流如注,仍咬牙堅持戰斗。村自衛小組在組織群眾撤離的同時,也積極向陣地運送彈藥,軍民同心再次擊退了敵人。
從上午10時戰斗開始,直至下午5時黃昏撤離陣地前,5連在敵人強大火力面前沒有被壓倒,一直勇猛頑強地頂住敵人的攻擊,打死打傷日軍200余人,為掩護衛立煌所部進入安全地帶贏得了寶貴時間。5連完成掩護任務后奉令撤出,同時還繳獲了5匹戰馬及大米、罐頭等軍用品。
目睹八路軍在敵眾我寡、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竟能以少勝多、出色完成阻擊任務,衛立煌由衷欽佩:“八路軍真能干!一個連長指揮,打得真好!打得英勇頑強,古今少有。”
八路軍撤出陣地后,傷亡慘重的日軍惱羞成怒,將滿腔邪火統統發泄到了這個小山村。他們邊搜索,邊放火,殺死未能及時撤離的4名無辜村民,燒毀民房、草棚11間,20孔窯洞門窗被焚,變成一個個黑洞。直至午夜時分,日軍將己方尸體堆積焚燒后,才狼狽西竄。
史料的記述,在張三玉父輩們的口傳細節中得到鮮活的證實?!袄陷吶苏f,一個村民因為沒及時轉移,被日本人抓住后活活燒死,‘人油’印到了地上。我小時候還看到過,冬天雪化的時候那個地方就會顯出人形?!睆埲窕貞浀?,“以前村里還能撿到日本人遺落的軍用水壺。一位村民在村中水池邊發現一匹受傷的戰馬,牽回家養了好幾年……”
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白耳里掩護戰,在沉重打擊日本侵略者囂張氣焰的同時,對國共合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為了對這次掩護表示感謝,1938年4月中旬,衛立煌在西安為八路軍特批步槍子彈100萬發、手榴彈25萬枚,還有牛肉罐頭180箱。
烽火歲月遠去,硝煙早已散盡,如今的白耳村綠意盎然、靜謐祥和。村中的一通紀念碑,宛如一位沉默的衛士,靜靜守護著這段珍貴的歷史記憶,昭示著我抗戰軍民不屈不撓、血戰到底的偉大精神,提醒著后人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記者 孫宗林 王 帥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