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區快速中環與城市建筑交相輝映,繪就出一幅現代化人民城市新畫卷。記者 閆銳鵬 攝
臨汾新聞網訊 一條路,能改變一座城的時空格局;一份匠心,能溫暖千萬家的尋常日子。當下的臨汾,正經歷著有目共睹的喜人變遷:昔日交通堵點變通途,曾經城市邊角成游園,老舊小區煥發新生,文化地標綻放新韻……這一切,源于市委、市政府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發展理念的深刻踐行,源于對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協同并進的執著追求。
從拉開城市框架的“快速中環”戰略,到滲透街角巷陌的“繡花功夫”,我市用大手筆與細筆觸,共同描繪著一幅功能日趨完善、環境愈發優美、文脈持續傳承、幸福感與日俱增的現代化城市畫卷,一個“讓臨汾人自豪”的城市新貌正從藍圖照進現實。
環線織夢
讓歸途成為風景
一條貫通城市南北西東的交通大動脈,正深刻改變著我市的城市格局與市民的生活節奏。全長24.4公里的“快速中環”建成通車,不僅將河西新城、老城區、鐵東片區等四大功能組團緊密串聯,更將中心城區40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域納入“15分鐘交通圈”,標志著我市正式邁入快速交通時代。
面對城區人口近百萬、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的現實壓力,以及未來城市框架拉大的遠景規劃,建設快速路系統成為我市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將快速中環建設作為落實“雙城”戰略、構建“環—放”式骨干路網的關鍵舉措。
“這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當下的交通擁堵,更是為了給城市未來幾十年的發展預留空間,引導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平表示,快速中環可謂是城市的“脊梁”,有效支撐起城市空間拓展,帶動沿線區域價值提升。數據顯示,環線通車后,沿線商業綜合體加速落地,182個老舊小區改造同步推進,建筑業產值同比增長11.4%,增速穩居全省第一。
從藍圖到通途,背后是無數建設者的智慧與汗水。在河汾一路,一座造型現代的雙層跨汾河大橋——姑射橋橫跨兩岸,成為全省首座人車分離的雙層鋼結構橋梁。其獨特的三連拱設計,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理念,提取自然山巒的弧線,力圖呈現“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景觀效果。大橋建設采用“先梁后拱”和“豎轉+提升”的復雜工藝,建設者們克服汛期施工等挑戰,確保了工程高質量推進。如今,這座大橋不僅是一項工程,更是我市一處新的城市地標,見證了技術攻堅與城市美學的成功結合。
而北中環“冷庫段”的攻堅故事,則是政企民協力的生動縮影。該路段因涉及特殊管制,曾是制約貫通的“卡脖子”工程。今年7月,項目復工后,300余名建設者與50多臺設備晝夜奮戰,最終提前10天完成最后200多米的橋梁建設,確保了快速中環貫通。這一關鍵節點的突破,源于三方力量的匯聚:政府的堅強領導是前提,施工方的不懈奮戰是基礎,廣大市民的包容支持是關鍵。
快速中環的通車,最直接的感受者是普通市民。“以前從河西到城東,高峰期少說也得四五十分鐘,心里直發怵。現在走快速中環,十來分鐘就到了,感覺整個城市的通行效率變高了。”家住河西高鐵片區市民閆建強感慨道。
這些真實的聲音,印證了快速中環不僅僅是一條貫通臨汾東西南北、提升城市能級的“發展環”,更是一條顯著縮短通行時間、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暢通環”,一條連接社區、商圈,讓生活更加便利的“幸福環”。
匠心暖城
讓幸福觸手可及
城市建設的“高度”和“速度”令人驚嘆,而其“溫度”與“品質”則更直抵人心。我市的答案,藏在精雕細琢的“繡花功夫”里。
“推窗見綠,移步即景”成為生活日常。清晨,家住市區水塔社區附近的退休教師王淑琴習慣性地來到水塔游園散步鍛煉。“有廣場、有花園、有文化墻,地下還能停車,暑期還有潑水節,這真是由內而外的大變樣!”王淑琴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水塔游園是我市利用城市“邊角地”變廢為寶的生動案例。采用敞開式布局,包含“四場四園兩墻”,地上是市民休閑娛樂的綠色空間,地下是擁有755個停車位的智能停車場,一舉多得。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以“景觀式造街、園林式建城”為理念,強力推進靚城提質“三大行動”,累計拆遷200多萬平方米建筑,并利用邊角地有序新增了大量口袋公園、街心公園,通過植被的四季搭配實現“三季有花、四季常綠”。
“歷史文脈,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新生。”每逢有外地朋友來臨汾,90后青年趙鑫都喜歡帶著朋友到改造后的平陽廣場和關帝廟片區逛逛,他說:“在平陽廣場,能感受到臨汾攻堅戰的革命精神,很受教育;在關帝廟,古建筑修舊如舊,周邊又融入了現代元素,感覺歷史和現代在這里對話,特別有味道。”
我市在城市建設中,格外注重文化傳承與保護。平陽廣場改造項目巧妙融入攻堅戰革命歷史主題,用銹鋼板花池、下沉廣場等形式,生動展現了那段崢嶸歲月,成為紅色教育新地標。古城墻三期修繕保護和古城公園三期項目將現代園林與厚重古城墻一體打造,讓歷史文物看得見、摸得著,可沉浸其中深體驗,讓人們在這里登城吊古、遠眺汾河、抒發情懷,念天地悠悠、滄桑巨變。關帝廟文物保護項目則在恢復古建風貌的基礎上,采用開放式布局,適當融入現代元素,打造集文化、旅游、商業為一體的新業態。貢院街改造將孔子講學園、工業記憶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街區……這些舉措,讓城市留下了記憶,讓人們記住了鄉愁。
值得一提的是,民生短板在攻堅克難中加速補齊。
“孩子上學再也不用跑遠路了,新學校既漂亮又現代化!”家住堯都區劉村鎮左義南村的居民劉志剛,對已投入使用的臨汾一中第一附屬學校贊不絕口。這所按六軌九年一貫制建設的學校,有效緩解了河西片區的就學壓力。
從水塔社區、高河店等城中村、棚戶區的連片改造,到我市環境產業園區實現生活垃圾“變廢為寶”,再到城北新城污水處理廠為保護黃河(汾河)流域水質筑牢屏障,以及利用快速路高架橋下空間“擠”出停車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實施的9大類40多項重點工程,樁樁件件直指民生關切,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的綜合承載力和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
未來可期
讓向往落地生根
快速中環的貫通與城市“雙品質”建設的成果,為我市積累了充沛的城市發展動能,也點燃了市民對未來更熱烈的期待。當下的成就,是我市邁向更高能級、更高品質城市的堅實臺階;而市委、市政府擘畫的未來藍圖,則預示著這座古城將迎來一場更為深刻、更富溫度的現代化蛻變。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市的城市建設將不再局限于單點突破,而是轉向全域協同、系統提升的新階段。交通脈絡將進一步延伸加密,在“快速中環”這一城市主動脈之外,河西區域的路網“毛細血管”將全面疏通,規劃一街、三路、七路等項目的建成,將成為串聯產業園區與居住區的關鍵紐帶。備受市民關注的平陽南北街改造已提上日程,這條承載著無數記憶的老街將煥發新生,路面更平整寬闊,設施全面升級,從“記憶老街”躍升為帶動市區南北聯動的“活力走廊”。同時,在解放路、平陽街等商業與學區核心區,一批過街天橋的科學規劃,將實現人車立體分流,在保障安全的同時,讓城市通行效率再上新臺階。
未來的臨汾,不僅筋骨更強健,神采也將更動人。文化,將成為這座城市最深厚的軟實力。從平陽廣場、財神街到關帝廟、大云寺,再延伸至古城墻、古城公園的文化主軸主脈正不斷深化。大云寺周邊旅游配套的提升、關帝廟景區及服務設施的完善,將使歷史文化遺產不再是孤立的景點,而是可親近、可感知、可體驗的“城市文化客廳”。規模宏大的朝殿巷片區改造,將打造集文旅商業、高品質生活于一體的復合街區,既保留老城獨有的煙火氣,又通過完善配套極大提升居住品質,實現“文旅+生活”的深度融合。
城市的活力,源于對人的關懷與對創新的擁抱。師大文創園片區將延續其人文底蘊,注入文創活力,讓老建筑變身藝術空間,街角充滿創意市集,成為吸引年輕人的“文化磁場”。體育公園與奧體中心將形成“運動活力雙引擎”,一個嵌入社區,成為全民健身的“健康綠洲”;一個承接專業賽事,形成“賽事+產業”生態圈,共同點燃城市激情。而未來的市民廣場,更將被打造為一處盛滿生活煙火與城市溫度的“中央會客廳”,滿足全齡市民的休閑與社會交往需求。
“聽著一項項規劃,看著身邊一天一個樣,感覺咱臨汾的未來真是充滿希望!”市民張瑞平笑著說出了許多市民的心聲。她堅信不疑,這些新地標的意義,早已超越建筑本身。那種“真心實意為老百姓”的念頭,才是打造美好家園最根本、最有人情味的基礎。
這一切的謀劃與行動,最終都指向一個核心目標——持續提升每一位市民的歸屬感、獲得感與幸福感。無論是交通的改善、文化的滋養,還是生態的優化、服務的完善,其落腳點都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望未來,我們將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推動城市建設從‘大寫意’轉向‘工筆畫’,讓城市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市民。”劉玉平表示。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從宏大的交通骨架到細膩的文化脈絡,從精準的民生改善到長遠的品質追求,我市正以堅定的步伐向著功能完善、生態優美、文旅融合、活力迸發現代化城市不斷邁進,努力建成讓每一個臨汾人自豪的樣子。
記者 祁 欣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