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金秋十月,家國同慶。今年國慶中秋假期,臨汾文旅市場在持續性降雨的不利影響下,依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奮的成績單:全市A級景區累計接待游客151.14萬人次,同比增長9.16%;實現門票收入3305.46萬元,同比增長2.48%;經營性收入達9244.83萬元,同比增長15.15%。多項數據強勢增長,位居全省前列。
盡管霍太山廣勝風景名勝區(廣勝寺)、霍州市七里峪、襄汾龍澍峪、堯都區仙洞溝等10家A級景區因降雨臨時閉園,但全市通過深挖文化內涵、優化服務供給精準發力,有效對沖了不利影響。洪洞大槐樹、鄉寧云丘山、吉縣黃河壺口瀑布旅游區、隰縣小西天等核心景區表現亮眼,與各縣(市、區)特色活動共同形成了“多點開花、全域聯動”的客流格局。在整體消費環境承壓的背景下,這一穩健增長充分印證了臨汾文旅產品吸引力與市場競爭力的同步提升。
文化盛宴全域聯動
深度融合亮點紛呈
這個假期,我市圍繞“國慶+中秋”雙主題,打造了一場全域聯動、亮點紛呈的文旅盛宴。早在9月,2025年堯文化旅游節、第四屆蒲劇藝術周、山西省鑼鼓大賽三大標志性活動便成功預熱,為“雙節”積攢了旺盛人氣。假期前夕,我市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四大主題活動+五條精品線路”,進一步點燃了市場期待。
襄汾縣陶寺遺址博物館在開館后的首個國慶佳節大放異彩,成為游客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熱門目的地。清晨開館時分,工作人員為游客送上五星紅旗,來自北京的張前欣喜地表示:“臨汾真是讓人驚喜,路寬景美,綠化特別好。”在彩繪蟠龍紋陶盤展柜前,大同學生楊懿軒激動地說:“在課本上學過龍紋陶盤,在這里看到原版,大大豐富了知識!”場館外的襄汾鑼鼓表演邀請游客親身體驗,游客李亞振在敲響鑼鼓后熱血沸騰:“希望全國朋友都來感受這份激情!”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秋雨洗塵,古槐迎親,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子循著“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古老民謠,開啟了一場跨越六百年的精神還鄉。實景演出《大槐樹移民》以生動的場景再現和感人情節,深深打動了觀眾。
隰縣小西天景區熱度持續攀升,國慶中秋假期前三天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長20.91%。以精美懸塑聞名的古剎在綿綿秋雨中別具意境,吸引了眾多專程前來“朝圣”的游客。
堯都區作為全市文旅中心,平陽廣場的升國旗儀式莊嚴隆重,“家國同圓·愛在堯都”系列互動活動豐富多彩。該區各大A級景區推出免費直通車、特色美食街、千人威風鑼鼓表演、漢服NPC互動、浪漫情侶派對等二十余項特色體驗,為游客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節日選擇。臨汾市圖書館同期推出“書海尋蹤”傳統文化體驗、城市書房手工研學及職工書畫攝影展等系列活動,以書香涵養城市文化氣質。
在吉縣黃河壺口瀑布旅游區,眾多游客在壺口瀑布前齊聲高唱《黃河大合唱》,歌聲與瀑布聲交織,成為每位游客心中“最震撼的‘雙節’記憶”。假日期間,該景區游客接待量位列全市前五。
蒲縣通過開通東岳廟與小西天之間的免費旅游直通車,同步推出古裝巡游、非遺展演等活動,國慶中秋假期前三天接待游客人次同比暴漲77.09%,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
安澤縣成功舉辦“蒹葭鄉居”民俗趣玩、“月賞沁河”美食盛宴、“荀鄉雅境”藝術寫生及太岳行署舊址紅色教育等多元活動,為游客提供沉浸式文化康養體驗。
侯馬市通過美食、文化、體育及社區系列活動,成功點燃市民節日熱情,豐富了大眾精神文化生活。
汾西縣“食在人和”美食節、古縣“月滿相如里”手工月餅品鑒、鄉寧縣云丘山美食街區等各具特色的活動,共同構筑了臨汾文旅的亮麗風景線。
音樂賦能節慶氛圍
科技煥活文化體驗
這個假期,臨汾將“音樂會”搬進山水之間、古城之內,用音樂唱響節日氛圍。霍州市七里峪森林音樂季讓游客在天然氧吧中聆聽自然與音樂的和諧共鳴;浮山縣結合本地非遺特色,開展民俗展演活動,豐富游客體驗。
大寧縣“舉杯邀明月”賞秋音樂會、永和縣“樂游永和·乾坤悅動”中秋鄉野音樂會、翼城縣“古城遇雙節·青春樂翻天”古城音樂節等各具特色的音樂活動,將“雙節”氛圍推向高潮。
科技賦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臨汾市博物館的《跟著走·長征》與《跟著走·抗戰英雄》雙紅色主題VR沉浸式臨展,成為孩子們爭相體驗的熱點。
曲沃縣在晉園推出“愛星空晉都·贏科技未來”穹頂幻構夜空游,數百架無人機組成編隊,呈現出“曲沃”“晉都”“鳥尊”等主題畫面,讓游客抬頭就能看見“浪漫與科技”的完美交融。
臨汾市博物館在假期前完成了展板、展柜和燈光系統的全面升級。低反光玻璃與柔和燈光不僅讓文物細節清晰呈現,也為攝影愛好者提供了絕佳拍攝條件。來自武漢的文博愛好者張敏稱贊道:“燈光設置很有利于拍照取景,這在我參觀過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中是非常不錯的。”新增的詳盡文物解讀,讓每一件古物都仿佛能“開口說話”,清晰地講述著自己的歷史脈絡。
溫情服務細致入微
城市品質有口皆碑
如果說文化是旅行的靈魂,那么服務就是讓靈魂安放的載體。這個假期,臨汾用無微不至的服務詮釋著“把游客當家人”的理念。
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工作人員精心策劃互動體驗活動。據博物館工作人員劉甜介紹,假日期間,博物館特別延長開館時間并推出門票半價優惠,“同時推出豐富的文藝表演和互動活動,希望游客不僅能‘參觀’,更能‘沉浸’其中。”講解員陳柯臻的小提琴快閃令人動容,當《我和我的祖國》的旋律響起,游客們從四面八方匯聚,揮動國旗,齊聲合唱,讓四千年的文明遺址與現代愛國情懷深情相擁。
交通保障方面,全市17個縣(市、區)協同聯動,開通免費旅游直通車,成為一道暖心風景線。市區以“堯文化”為核心主線開通兩條免費旅游直通車,各縣(市、區)同步開通,實現“交通樞紐—景區”無縫對接。此外,市區路內臨時停車位、公共停車場對異地牌照車輛免收停車費,讓自駕游客“停車無憂”。
志愿服務方面,全市5000余名志愿者堅守崗位,從高速口的熱情引導,到景區的免費熱飲;從特殊人士專用通道,到寵物代管服務,每一個細節都讓游客感受到“家”的溫暖。在隰縣小西天景區,創新設立“1+13”志愿服務點,21支志愿服務團隊的520余名志愿者經過專業培訓,為游客提供周到服務。
更令人動容的是隰縣小西天景區的一場生命速遞。10月2日上午,一名女孩因青蒿過敏突發急癥,面色慘白、呼吸急促。返鄉大學生志愿者曹碧軒應聲上前,毫不猶豫背起女孩沖向景區出口。民警李煒燁迅速在密集人流中開辟生命通道,警車在濱河路口待命,將女孩迅速送往醫院。從景區到醫院,這場由志愿者、公安民警和交警完成的生命接力,全程僅用了五分鐘。
市場監管方面,堯廟、堯帝陵、陶寺遺址博物館、東岳廟等景區推出門票優惠,古縣實行全域免門票,切實讓利于民。全市服務行業嚴格落實“良心價”承諾,明碼標價,杜絕“宰客”行為。文旅、交通運輸、應急、市場監管、商務等部門暢通投訴渠道,確保游客訴求即時響應、高效辦結。
文旅融合開啟新程
經驗積淀未來可期
這場文旅盛宴的成功舉辦,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為臨汾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開啟了新的征程。
從洪洞大槐樹下的根祖文化,到隰縣小西天的懸塑藝術;從陶寺遺址的文明探源,到博物館的科技賦能;從蒲縣的網紅打卡地打造,到堯都區的傳統文化活動創新,臨汾正在探索一條獨具特色的文旅融合之路。實踐表明,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文旅產業發展的根基,而創新表達和貼心服務則是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的關鍵。
假期的圓滿收官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我市將繼續深化供給改革,推動業態升級,通過推動“文旅+百業”“百業+文旅”,依托根祖、黃河、堯文化等核心IP,豐富文化研學、生態康養、低空旅游、非遺體驗等高端業態。鼓勵開發特色文創、旅游商品,推出定制化精品線路,延長產業鏈,推動“觀光游”向“深度體驗游”轉型。
同時,我市將完善應急機制,提升應對能力。指導重點景區修訂氣象、地質災害專項應急預案,細化游客疏散、安置、景區關停等操作流程。強化與氣象、應急部門聯動,建立“精準預警—快速響應—高效處置”閉環機制,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升全行業防災避險能力。推動重點景區完善客流實時監測預警平臺,落實最大承載量核定與分級管控。
在智慧賦能方面,我市將加快推進全市智慧文旅平臺建設,集成在線預訂、智能導覽、信息推送、投訴處理等“一站式”功能。推動5G、大數據、AI等新技術在景區管理、游客服務、營銷推廣中的場景應用,提升智慧服務覆蓋面與體驗感。
一場“山河共慶、家國同圓”的文旅盛宴圓滿落幕,我市以全域聯動的格局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假期成績單,也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三個努力成為”注入了新動能。
記者 陳明 亢亞莉

責任編輯: 吉政